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马丽侠) 内蒙古素有“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美誉,民族音乐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婉转的长调、浑厚的呼麦,一首首动人旋律从这里传向四方。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文俊在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媒体通气会上表示,近年来,内蒙古以打造“歌游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为统领,坚持“系统保护、活态传承、多方参与、创新发展”的理念,着力推动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传统音乐纳入法治保障,明确政府、传承人、社会的责任,制定专项规划,配套资金政策,覆盖长调、呼麦、马头琴等传统音乐,实现分类科学保护;系统编撰出版《内蒙古蒙古族长调风格区及其典型曲目》《内蒙古歌曲选集》等文献,建立“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实施“老旧声像档案资源数字化项目”,实现传统音乐的永久保存与高效利用;支持专家学者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从历史渊源、区域风格、体裁形式、表现方式,到流派传承、代表人物,乃至语境、表演等整体性研究,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推动传统音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民族管弦乐交响组曲《蒙古马》、大型民族管弦乐《北疆天籁》《北疆畅想》《北疆赞歌》,打造原生态音乐会《牧民歌唱共产党》、马头琴专场《万马奔腾》等特色浓郁、影响广泛的舞台精品,赋予传统音乐时代活力;打造“歌游内蒙古”品牌,依托乌兰牧骑艺术节、“唱响北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歌从草原来”等大型活动,拓展传统音乐传播,策划举办“草原音乐那达慕”等主题音乐活动,形成集成效应与特色亮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开展线上互动、推广与精品创作,推动民歌现代化转化。
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2项传统音乐类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项(23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民歌项目有13项;有85项(110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民歌项目有2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