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一头连着发展
一头系着民生
近年来,乌海市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大力构建高效便捷、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路网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出行的幸福指数。
微型公交“小身材”
扛起城市出行“大担当”
传统公交车因车身较大,往往难以驶入城市的背街小巷,“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成为群众心中的烦心事。

为解决这一难题,乌海市投入运营50台新能源微型公交车,同时开通公交微循环线路,精准对接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医院等人流密集、常规公交线路覆盖不足的区域,与主要交通干线连接,让市民可以更加便捷地换乘常规公交线路,让城市交通的“神经末梢”真正活络起来。

“等车的时候,我能清楚地看到坐哪路车方便、哪路车快到站了,乘车有了更多选择。”6月25日,市民张丽在海勃湾区淘利商场公交站点候车时注意到,电子站牌上显示着各线路公交车的实时位置信息,清晰的语音播报声也实时向乘客播报2路、25路等多条线路的到站信息。

今年,乌海市城市公交服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乌海市10处公交线路集中的公交站点实施了智慧改造升级工程。此次创新升级采用电子大屏与语音播报融合的模式,为乘客实时精准地推送、播报乘车信息,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针对以往公交准点率低、运力不均等问题,该公司还引入了先进的智能调度系统,依托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公交运营实时调度、客流分析、动态预警等功能,推动城市公交向智慧化、精细化转型,服务向精细化、人性化迈进。
公路养护“强筋骨”
畅通企业发展“大动脉”
海南—乌达重载公路(X175线)是连通海南区与乌达区的重要运煤专线道路。此前,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和气候因素影响,该道路路面出现了多种病害,车辆通行易产生扬尘污染现象,亟须进行修复和提升。
乌海市积极争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833万元资金的全额支持,今年开始对此道路进行养护施工。

近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沥青摊铺机缓缓前行,滚烫的沥青被均匀铺洒在路面上,钢轮压路机、胶轮压路机紧随其后,反复碾压,确保路面平整坚实。工人们手持工具穿梭其中,人与机器配合默契交织成一幅动人的建设画卷。
“该工程的实施将有效提高海南区至乌达区的道路通行能力,给司乘人员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同时方便周边厂矿企业运输车辆行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乌海市公路养护中心技术科科长张勇说。

在省道217线,乌海市公路养护中心海勃湾分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整治路域环境,有的弯腰清理路边垃圾,有的手持扫帚、铁锹清扫路肩和边沟杂草,紧密配合、规范作业。

不远处,工作人员驾驶波形护栏清洗车对护栏板进行清洗作业。只见车辆的机械手臂紧贴护栏板,伴随着刷子转动、水雾喷出,护栏板瞬间光洁如新。
今年以来,乌海市公路养护中心多维度开展路域环境治理工作,持续优化公路路况质量,逐步提升公路服务水平;加大公路巡查保洁力度,高频次开展保洁、洒水作业,维护沿线护栏、桥梁等设施,并对路面上形成的轻微裂缝及时进行灌缝处理,有效降低裂缝扩大趋势,为群众创造更加安全、畅通、舒适、美观的出行环境。
农区公路“铺富路”
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一头是田间地头待上市销售的特色农产品,一头是群众对高品质果蔬的需求和期盼,如何让“菜园子”最快直达“菜篮子”?

近年来,乌海市大力推进农区公路建设,将一条条“致富路”修到农区居民家门口。走进乌达区乌兰淖尔镇,一条条平坦、整洁的道路将各村连通,硬化道路直通居民家门口。“现在我们都叫门前这条路为‘致富路’。”居住在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的居民郝四娃说。

夏日,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农产品大棚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串串红色玛瑙般的小番茄挂满枝头,工人们忙着采摘、打包,随后,便有专人专车进村运送到城区超市。“当天采摘、当天分拣、当天配送”的高效运营模式,实现24小时内摆上市民的餐桌,让泽园新村的优质果蔬从“菜园子”新鲜直达群众“菜篮子”。

借助农区公路的发展,乌海市各地的农副产品搭上“快车”,大大节约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时间,不仅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还鼓了农区居民的“钱袋子”。
“道路通畅了,农产品能及时运出去,游客也愿意来了,我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泽园新村种植户苗永梅高兴地说。

从繁华的城市
到宁静的农区
从关乎民生的出行需求
到助力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乌海交通建设“组合拳”精准发力
每一拳都击中了群众的关切点
每一招都回应了民生的期盼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让群众的出行之路
更加通畅 更加温暖
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
和乡村全面振兴
提供了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