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来临,各种研学活动的热度也持续攀升,不少家长抱着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想法,给孩子报名研学活动。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不断推进改革,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研学游的兴起创造了广阔空间。
研学游承载着家长对孩子寓教于乐的期待,本应成为青少年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第二课堂”,然而现实中一些研学活动费用高昂,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价格远超普通旅游。有的研学游更是暗藏陷阱:研学活动行程与合同约定不一致,部分机构打着“名校研学”“名师授课”的幌子招徕客源,实际行程却沦为走马观花的普通观光;有的研学游囊括一系列豪华的吃住行安排,全程让学生“吃好住好玩好”,唯独缺少了深入学习和探究;有的研学机构误导消费者,声称与名校等机构合作,但实际只是带学生到校门口打卡拍照;部分研学机构在宣传时夸大其词,承诺的内容与实际提供的服务相差甚远。诸如此类的研学游乱象,不仅让家长的教育投资打了水漂,更让孩子失去了真正学习成长的机会,严重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也破坏了研学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填平这些研学游中的陷阱,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教育、文旅和市场监管等部门要积极协同,加大研学游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让法律法规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研学游市场健康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快出台行业标准,制定行之有效的细则和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研学机构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动态监管,确保服务质量与安全,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边游边学的快乐之旅。
研学机构要回归研学本质,主动提高研学游的质量和效果,确保研学游始终遵循教育规律,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受益。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参加研学游时要审慎仔细查看合同主体、内容、责任等,注意主办方的过往案例和评价信息,向研学机构详细了解课程安排、师资力量等关键信息,并留存相关资料,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效维权。同时也要理性不跟风,在报名研学游前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研学游项目,真正让孩子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潘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