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下,一种临期食品盲盒,或者叫剩菜盲盒的东西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餐饮商家开始试水剩菜盲盒模式,将当天没有卖完的食品低价打包出售。一些商家表示,这种模式帮助他们降低了库存压力。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剩菜盲盒这一模式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议,如保质期、储存条件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等。
——据新华网
锐评:食品安全不能是盲区,借盲盒处理临期食品,必须加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
2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查办一起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案,对北京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职业弹幕人”是指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者雇佣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预设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以达到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目的的“黑灰产”从业者。
——据《中国消费者报》
锐评:制造虚假流量和热销假象,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下单,就该重典治乱。
3
近期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在相关平台上,有账号通过编造各种身份、剧本售卖“书画古董”,并承诺高价回收,而在诱骗消费者付款后,相关账号往往会借故销号,令受骗者难以维权。
——据中国新闻网
锐评:行骗后注销账号,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及时填补漏洞,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4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倡议,反对食品浪费,抵制所谓的“大胃王”“吃辣王”之类的极端吃播秀。中消协表示,当下部分网络平台充斥着大量极端吃播内容,这些内容或以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食量,或采用猎奇、罕见食材为噱头吸引眼球,不仅严重背离了饮食文化健康、节约、文明的本真内涵,更造成了触目惊心的食物浪费。
——据央广网
锐评:拿生理极限和猎奇食材博眼球,既浪费食物还扭曲饮食文化,理应及时纠偏。
5
日前,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在南昌乘坐特惠快车时遭遇司机不开空调,车内张贴告示要求“如需空调扫码三元,自动开启”,并声称“特惠订单没有空调,自愿消费”。该网友表示,南昌夏日炎热,此举极不合理,引发众多网友热议。
——据澎湃新闻
锐评:把基础服务当额外收费项,这不是“自愿消费”,分明是暑天里的霸王条款!
6
最近,许多消费者发现,快递包装已悄然改变——胶带变窄了,纸箱变薄了,还出现了可循环使用的快递箱。变化的背后,是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快递暂行条例〉的决定》。此次修改新增“快递包装”章节,明确要求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鼓励企业和寄件人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据《光明日报》
锐评:纸箱变薄、胶带变窄,快递包装“瘦身”又环保,绿色发展理念落地就该这样“精打细算”。
7
“带你沉浸式体验被小熊猫叫醒”“小熊猫会自己跳上床,太萌啦”,这种酒店的小动物叫早服务,你听说过吗?近日,有家长晒出孩子在重庆一家酒店床上与小熊猫的近距离互动合影,并配文“小熊猫叫早”,引发网络热议。当地林业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已责成提供该服务的酒店立即停止开展游客与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活动。
——据《法治日报》
锐评:野生动物与游客亲密接触,既存在安全风险也涉嫌违法,文旅创新可以开“脑洞”,但必须守住安全和法律底线。
评论员:袁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