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通辽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支撑 ——通辽市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能源领域改革作出关键部署。通辽市坚决扛起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政治责任,持续深化改革,全力破题攻坚,奋力在现代能源经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闯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聚焦重点领域,系统集成攻坚,能源改革纵深突破

  紧抓快干,新能源开发驶入“快车道”。通辽市将新能源视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以改革思维破除发展壁垒,启动实施“项目管家”与“全周期服务”工作机制,项目前期周期显著压缩。依托广袤的科尔沁沙地及荒漠地带,科学布局风光基地及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全市新能源装机突破1400万千瓦,绿电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尤其是谋划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园区绿色供电等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超1000万千瓦,有力保障“绿电替代”。有序推进“绿电直供”,破解绿电消纳瓶颈,霍林河“绿电铝”产业模式成为绿电消纳典范。拓展绿电转化路径,前瞻布局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努力开拓新赛道。

  筑基焕新,传统能源转型按下“升级键”。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通辽市摒弃“一关了之”的简单思维,以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为核心路径,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关停通辽发电总厂4×200兆瓦机组,“上大压小”新建2×350MW智慧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并通过煤电与新能源联营,形成了“低能耗保供、高弹性调节”的煤电转型新范式。全面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碳、供热、灵活性“三改联动”,供电煤耗持续下降,支撑电网稳定的调节能力显著增强。霍林河、扎哈淖尔等大型露天煤矿加速智能化建设,5G+智慧矿山场景应用覆盖率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与开采效率同步提高。同时,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探索煤基新材料与绿氢耦合技术路线,拓展煤炭价值空间。

  心系民生,能源惠民便民提升“获得感”。巩固增量配电改革成果,推广“一园区一配电网”模式,探索“配电网+绿电+产业升级”新模式,预计年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约15亿元。大力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偏远牧区用电“最后一公里”问题基本解决,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6%以上。全面推广“互联网+”智慧用能服务,“蒙速办·掌上办”覆盖电、气、热主要业务,群众办电“一次都不跑”成为常态。创新实施“新能源+乡村振兴”模式,通过风光项目土地租金、村集体入股分红、牧光互补等途径,让农牧民共享能源发展红利,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带动边远地区增收致富的新支柱。

  锚定战略目标,构建五大体系,筑基能源高质量发展

  筑牢基底,构建坚韧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煤炭清洁高效供给“压舱石”作用,稳定释放先进产能,增强区内及跨区域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大幅提升绿电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前瞻布局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等多元化储能体系,提升电力系统长周期调节与应急支撑能力。

  破立并举,构建智能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鲁固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输电能力,着力打造“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外送基地。持续优化电网网架结构,提升绿电跨区域优化配置能力。全面建设坚强智能的城乡配电网,增强分布式新能源接入承载力和供电品质。大力推动“源网荷储”深度协同,推广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业态,深度挖掘需求侧灵活响应潜力,助力能源转型迈向新高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融合创新,构建高端多元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在巩固提升煤炭、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全力培育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延伸发展硅材料、绿色高端铝材、碳纤维等先进材料产业。前瞻布局绿氢制备、氢能交通、氢冶金等氢能应用场景,打造“北疆氢都”。推动能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能源大数据、智慧运维等现代服务业。

  驱动未来,构建活力迸发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聚焦能源转型重大需求,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集中力量突破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消纳、高效低成本储能、CCUS、绿氢规模化制取与应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争取建设国家级能源技术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

  激发效能,构建统一开放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中长期与现货市场衔接机制,丰富辅助服务交易品种,推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建立绿电绿证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协同机制,充分体现可再生能源环境价值。优化营商环境,破除隐性壁垒,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能源开发与市场交易。强化市场监管与风险防控,保障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张琪)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