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养老服务师”来了,一场有关“希望”的双向奔赴

  新职业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今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新增养老服务师职业。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一职业需求巨大。养老服务师复合性与高专业性的特质,使其不再仅仅是老人生活的照料者和辅助者,而成了集需求分析者、方案制定者、质量管理者和服务指导者于一身的老年生活管家。(见7月1日《中国青年报》)

  养老服务师这一新职业的诞生,既承载着老年群体对专业照护的殷切期盼,也为劳动力市场开辟了就业新航道。在这场供需两端的“希望”奔赴中,养老服务师的职业化进程正成为破解养老难题、激活就业活力的关键钥匙。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400万人,养老护理员缺口高达千万人。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居家养老缺乏规划,机构养老资源紧张,社区服务相对碎片化。在此背景下,养老服务师以“全科顾问”身份介入,通过综合需求评估、定制养老方案、监督服务质量,为老人提供身心兼顾的系统性照护,这种从“被动照料”到“主动规划”的转变,是许多老年人内心的深切呼唤。

  与此同时,养老服务师的职业化也为劳动者搭建了体面就业的阶梯,或将重新锚定相关岗位的劳动价值与薪酬体系。当技能等级与收入挂钩,当培训考核成为专业成长的阶梯,或将吸引更多劳动者加入这一职业群体。这为外来务工者、中年转岗群体等提供了稳定就业的可能,更吸引着年轻人将目光投向这片前景广阔的蓝海。

  眼下,推动这场双向奔赴,关键在于政策层面的精准施策。首先,需求侧需“量需定制”,建立与老龄化进程匹配的教育培训体系。目前,相关部门已启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但还需细化标准,将医疗护理、心理辅导、适老化设计等多元技能纳入培训模块,培育复合型人才。其次,供给侧需“削除堵点”,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养老服务组织扩大供给,同时完善养老津贴与护理保险制度,让老年人放心地进行养老消费。此外,构建“政府+机构+社区”的协同网络,让养老服务师在区域养老中心、社区驿站等场景扎根,实现服务触手可及。

  这场奔赴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养老服务的良性生态——老年人得以在专业照护中安享晚年,劳动者得以在体面劳动中实现价值,社会则在供需匹配中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托举起亿万家庭与劳动者的希望,写好“老有所养”的温暖答卷。 (木须虫)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