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经济”,风生水起。
今年以来,广东广州落地实施了“首发经济16条”,天津出台了构建“大消费”格局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发展“首发经济”,湖北武汉不断推动消费场景创新支持首店经济发展……“首发经济”正从公众热议的“热词”转化为拉动消费的“热能”。
“首发经济”是首店经济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新拓展,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你领先,我尝鲜”。“首发经济”之所以备受关注,充满热力值,就在于它主打首店、首展、首秀,拓展了消费场景,升级了消费品质,满足了消费者的情绪价值,故而点燃了消费热情,深挖了消费潜力。
当前,“首发经济”大潮涌动,很多城市都涌进这个赛道,因地制宜,全面发力。最大程度释放“首发经济”魅力,最大程度激发城市活力,关键在于激活“首发经济”的文化属性。
“首发经济”可以成为文化现象。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发挥独特优势,不仅提出“年度首演首发剧目不少于100部”,还表示“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来京‘首演’‘首展’‘首发’”;上海在“持续培育独树一帜的首发经济”的过程中,注重文旅商结合;成都也奋力抢占“首发经济”制高点,目标直指“潮流文化策源地、时尚生活引领地、前沿科技孵化地、智能制造领航地”……
城市文化既可以赋能“首发经济”,“首发经济”也可以反哺城市文化,二者如何通过“双向奔赴”,实现相得益彰?
有个生动案例,仅仅历时8个月零6天,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销量就突破100万件。有游客说:“我来北京旅游,就是奔着它来的。”这一“贴”,成为顶流中的顶流,小文创撬动了大消费,给人启发。截至2023年末,北京地区共有226家备案博物馆。目前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28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品质文创,无疑可以提升“首发经济”的文化含量。
“首发经济”可以与城市文化相得益彰。一方面,因地制宜,激活文化禀赋。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历史风貌,也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发展“首发经济”,与其取长补短,不如扬长避短。另一方面,积极上新,加大创新力度。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但具体到“首发经济”,一招“先”未必吃遍天。如果仅仅局限于“首”,可以吸引到“头回客”,却未必引来“回头客”。进而言之,打造“首发经济”,既要在数量方面多多上新,也要在质量方面积极创新,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精神一振。
为此,就更需要紧贴当地特色、融入城市文化,让“首发经济”更有文化气质,彰显文化风尚。
需要注意的是,“首发经济”与城市文化的相得益彰,并非简单的商业“贴牌”,而应源于一种深刻而真诚的共生关系。若仅以文化为幌子行营销之实,缺乏对城市精神内核的真挚敬意与创新诠释,终将如沙上建塔,难以沉淀为真正滋养城市的文化养分。
说到底,打造“首发经济”,也要守“法”,既要丰富“打法”,也要锚准“文法”。可以确定,“首发经济”正在深入城市肌理,这种以首店、首展、首秀等为载体的创新机制,正在重塑城市文化的表达方式。“首发经济”所带来的全球前沿设计、艺术观念、时尚风采,如清泉般注入城市文化土壤,将激发出奇妙的化学反应,使城市文化在流动中保持其独特而鲜活的生命力,带给消费者直抵心扉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