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示范田 本报通讯员 王泽浩 摄
近日,在磴口县的兴泰家庭农场,农场主王勇调试了滴灌系统,清澈的水流通过田间铺设的管网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两个月前密植播种的玉米已经长到了1米多高,把广袤的农田染成一望无际的绿色。
兴泰家庭农场今年有2100亩玉米进行密植播种,专家也经常来地里进行指导,这里便成为周边农户观摩学习的“田间课堂”。王勇说:“原来1亩玉米地播5000株至6000株,现在密度提高到7800株,个别品种甚至能达到8000株。”配合高密度种植,农场根据作物生育期需求调整水肥用量,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现在看来,田间玉米长势很好。后期没什么问题的话,保守估计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王勇说。
来到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300亩玉米试验田,农技人员正在和村里的种植大户张华宇检查玉米的生长情况。“我今年种了3000多亩玉米,其中300亩是和推广中心合作种植,每亩8000多株苗,预计每亩产量1500公斤。”张华宇充满期待地说,“目前来看,出苗率和长势各方面都不错。”
乌拉特前旗云顺风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也有5000亩玉米采用了密植方式。合作社负责人张慧说:“在示范区包片专家指导下,今年苗期我们在田间适当采取了控水控旺措施,让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为后期抗倒伏和大面积增产打好基础。”
据了解,乌拉特前旗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经过连续3年规模化推广,已实现单产两级突破。大佘太镇百亩攻关田亩产达1473.27公斤、万亩示范区均产1266.2公斤。
密植技术已成为玉米高产的“密码”。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重要部署,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团队对接,签订《巴彦淖尔市整建制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市合作协议》,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为支撑,整合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绿色高质高效和优质高效增粮行动等项目,大面积开展单产提升技术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同时,由市、旗县区农技人员组成百余人的技术服务小组配合中国农科院技术团队,打造了一支支撑全市大面积玉米单产提升的技术服务团队,广泛开展培训,推广密植技术。
今年,巴彦淖尔市建设350万亩玉米密植高产技术推广示范田,其中建设3个百万亩吨粮田示范区,分别为乌拉特前旗百万亩水肥一体化玉米吨粮田示范区、黄灌区百万亩玉米吨粮田示范区、旗县区合并建设百万亩水肥一体化玉米吨粮田示范区,实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