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防”!将12345热线打造成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图片来源:宜都融媒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端连接政府治理中枢,一端紧系百姓冷暖期盼,不仅是政民沟通的“连心桥”、感知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润滑剂”。由此可见,做好12345热线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务实之举,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激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热情的关键所在。

  在新发展阶段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重磅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作为近五年来首个针对12345热线的系统性、整体性政策文件,该意见从管理体系、分类处置、数字赋能等九个核心领域精准施策,以29条务实举措为热线服务迈向规范化、专业化、优质化发展之路指明方向,对于高效解决群众和企业实际问题、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前,尽管全国各地12345热线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服务短板依然明显。部分地区职责边界不清、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跨部门复杂诉求陷入“九龙治水”困局。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例,由于涉及住建、规划、消防等多个部门职能交叉,经常出现责任推诿、处理迟缓的现象。同时,在服务能力层面,部分热线平台专业知识库更新滞后、人员培训体系不完善,致使接线员政策解读存在偏差、问题转办效率低下。此外,个别地方陷入“重数据报送、轻实际成效”的形式主义倾向,以程式化回复敷衍群众诉求,导致问题久拖未决。

  提升12345热线服务质效,需坚持问题导向,靶向解决群众关切。一方面,在管理体系建设上,应搭建跨部门协同平台,推行“首接负责 + 专班攻坚”机制,对复杂疑难问题,明确牵头单位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接诉即办、全程追踪、闭环管理”的高效处置流程,彻底根治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顽瘴痼疾。另一方面,在诉求分类处置方面,构建精细化分类标准,实现咨询类诉求“即时响应”、投诉类诉求“限时办结”、建议类诉求“专项研讨反馈”,确保各类问题都能得到高效处置、规范办理。再一方面,针对第三方服务机构,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严格资质审核准入,运用量化指标实施动态评估,建立“红黄牌”预警与末位淘汰机制,将考核结果与服务费用直接挂钩,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提升热线接办质效,还需构建“线上 + 线下”立体化服务网络。首先,在保留传统电话渠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功能完善手机APP、小程序等多元化服务端口,让问题反映更加便捷高效;同时,要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实现诉求智能研判与精准派单,不断提升服务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建立“受理——分办 ——督办 ——反馈 ——评价”全流程闭环机制,对超期未办结事项重点督办,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同步完善服务标准、操作规范与考核体系,推动热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再次,要加快数字化建设,打通热线平台与政务大数据、智慧城市系统的数据壁垒,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交互与资源整合利用;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严格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全流程。最后,要通过常态化业务培训、案例研讨、“岗位大练兵”等活动,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多元渠道普及政务服务热线功能与使用方法,引导群众和企业高效利用热线参与社会治理。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各地各部门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热线服务提质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协同机制、细化责任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落实体系。同时,要以《意见》出台为契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动热线服务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防”深化,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升级,真正将12345热线打造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民意汇聚的“最前哨站”,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这座“连心桥”更加稳固、更有温度。 (刘向东)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