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为古树名木后备资源测树龄

  取样树芯

  取样孔塞入小木塞

  涂抹“愈合剂”

  测量树围

  本网讯(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郝儒冰  实习生  田静怡)  测量树木周长、半径,选取树芯样本,对树木取样口杀菌涂药养护……7月3日,呼和浩特市农科院内,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正在组织工作人员,对院内树木进行树龄测量。

  为了进一步摸清呼和浩特市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底数,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在市区范围内开展了最新一轮古树名木后备资源摸排调查工作。目前经实地走访摸排,共初步统计大规格树木40余株,树种含盖了榆树、卫矛、油松、海棠、杏树、黄檗、糖槭、蒙桑、龙柏等等。中心通过招投标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后备古树资源的树龄进行一个专业化检测,如检测结果显示树龄超过50年,中心将联合主管部门,进一步开展古树后备资源的保护与认定工作。

  记者了解到,古树名木对于每个地区来讲都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被称为绿色“活化石”,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最新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标志着我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法治化,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呼和浩特市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比较迅猛,因此古树的留存也是弥足珍贵的。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关于呼和浩特市建成区内现存的古树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心每年4月、9月,会集中对市区内4个品种29株古树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详细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将结果上传至数字园林精细化平台,给每棵古树建了一个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方便长期跟踪管理。

编辑:李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