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鄂尔多斯

盐碱地里好“风光”

  在乌审旗乌审召镇,从如梦似幻的盐湖美景,到稻浪翻滚的盐碱稻田,再到生机勃勃的养虾基地,曾经的盐碱地,在党建引领下,成了承载希望的“聚宝盆”。党建赋能如红色引擎,驱动着盐碱地治理从“生态考题”向“发展答卷”的转化,绘就出乌审召镇生态与产业“绿富同兴”的好“风光”。

  碱湖幻境:“盐”续荣光

  夏日的乌审召镇盐碱湖美轮美奂,一块块有序分割的碱田,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绚丽多彩,红似绸缎、粉如晚霞、蓝若宝石、碧如翡翠……构成一片令人惊叹的世界。

  这片盐碱湖,曾经是重要的小苏打供应基地,为乌审召人民提供生活来源,在岁月长河中默默滋养着一方儿女。后来,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化,镇党委牵头组建“碱湖生态治理党员先锋队”,启动“退碱还湖”工程。但碱湖的风,却未停止。随着生态的修复,加上各条块中的矿物质、盐碱分遗存不同,造就了“七色涟漪泛畦畹”的壮美景观。镇党委将生态治理与文旅开发相结合,以盐碱地为基底、以文旅为纽带,让沉寂的湖滩蜕变为兼具自然美学与产业价值的“活态展厅”,继续“盐”续着碱湖的荣光。

  碱地稻香:禾下生金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沧州市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乌审召镇该怎样向盐碱地要粮食呢?

  乌审召镇巴嘎淖尔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党支部+科研团队+企业+农牧民”的联创机制,从2022年开始,与袁隆平团队共建“盐碱水稻党员攻关岗”,党员技术骨干带头驻扎试验田,联合北牧农草公司成立“稻作改良党小组”,将矿井疏干水利用、有机肥推广等技术转化为“田间课堂”,试点推进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种植项目,连续三年对盐碱地进行改良。

  因地制宜的创新应用与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带来了实打实的丰硕成果,项目区的土壤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试点水稻产量逐年攀升,从亩产200斤增至470斤,作物增产率达到135%。盐碱地水稻种植改善了土壤,增加了植被覆盖,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农户们通过种植水稻、参与水稻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曾经的盐碱地,如今已被大片绿油油的水稻覆盖,“党建红”滋养“稻穗黄”,让“绿富同兴”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硕果。

  虾跃碱田:浪涌“鲜”机

  在乌审召镇,盐碱地养虾产业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盐碱水资源利用的新样板。镇党组织依托盐碱地水质特性,引导企业建设标准化养虾池塘,从海南引进南美白对虾虾苗,通过盐碱水与井水调兑稀释,模拟出海水环境,成功让南美白对虾在草原“安家”。

  2023年项目启动初期,曾遭遇水质调控等技术挫折,随后,党员技术骨干远赴广西引进成熟系统实现技术突破。2025年,镇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首次成虾测产数据亮眼:成虾平均规格达25头/斤,单池产量约300斤/周期,验证了内陆盐碱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实现了鄂尔多斯市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高矿化度、重盐分的“问题水”,正在变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蓝色资产”。

  与此同时,乌审召镇创新推行“稻蟹共作”生态养殖模式,2024年,党员种养殖户李军飞带动300余亩稻田实现“一田双收”,产出绿色优质的稻、蟹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开辟了新路径,“蓝色资产”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

  从盐湖文旅到稻蟹共生,乌审召镇以“党建引领 绿富同兴”为笔,在盐碱地上书写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协奏曲。未来,乌审召镇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继续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路径,进一步挖掘盐碱地的生态与经济价值,让昔日“不毛之地”不仅有“风光”,更有“风华”——这既是基层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张金梅)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