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泛黄的手稿静静躺在展柜中,苍劲有力的楷书见证了革命者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7月初的呼和浩特,烈日炎炎,位于新城区呼伦北路呼和巷的多松年烈士纪念馆内一片清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暑期的来临,这几天前来瞻仰烈士的人日益增多,有红色研学的,有进行党日活动的,也有慕名而来的。
解说员韩飞飞说:“多松年烈士一生短暂,没有留下太多遗物,这份手稿用小楷写成,字迹十分工整。”两张手稿纸张泛黄,边缘稍有残缺,但字迹清晰、筋骨分明。
手稿落款是民国十三年9月,也就是1924年9月。那一年,多松年和乌兰夫、奎璧等青年正在北京蒙藏学校读书。学校因经费紧张,停发了学生的津贴,致使不少学生考虑退学,这份手稿便是多松年恳请学校继续发放津贴的书信,“悯千里求学之艰、体教育人才之意,援旅京各生津贴之例……”
透过这封书信,可以窥见100年前,那批青年学子求知若渴,救亡图存的革命信念。透过这封书信,也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觉醒年代。
1923年夏天,多松年等一批蒙古族学生考入蒙藏学校,这些年轻人不会想到,这里将成为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的“红色课堂”。
1923年的一个冬夜,李大钊踏着积雪走进蒙藏学校,乌兰夫、多松年等青年正围炉讨论《新青年》的篇章。持续6小时的彻夜长谈,让学子们拨云见日。李大钊不仅带来《共产党宣言》,更用“民族平等”的理念点燃了青年们心中的火种。他叮嘱说,你们要像大青山上的松柏,既要扎根故土,又要触摸时代的云霞。
多松年深受李大钊影响,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1924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蒙藏学校团支部负责人,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赵世炎与多松年见面,对他说:“李大钊同志指示,让你们办一份小报,向广大蒙古族群众宣传马列主义真理,你认为行不行?”多松年不假思索地回答:“完全可以。”就这样,多松年和乌兰夫等年轻人在宿舍里研究了小报的宗旨、内容、稿件来源等具体事宜,多松年建议说:“小报就叫《蒙古农民》怎样?”乌兰夫、奎璧都觉得这个名字容易为广大蒙古族群众接受,就这样,1925年4月28日,第一期《蒙古农民》诞生了。这份革命刊物,对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动员民族地区革命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
1927年,多松年出席中共五大后经北京返回张家口。前往张家口时,多松年已知前路凶险,彼时李大钊在北京遇害,张家口满城贴满“悬赏捉拿多松年”的布告。同志们劝他暂避锋芒,但他毅然北归。多松年被捕后受尽拷打,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透露党的任何秘密,被杀害时年仅22岁。
2022年,多松年纪念馆升级改造后,他生前为数不多的遗物被置于“草原劲松”展厅核心位置,有关多松年遗物的故事被千万次讲述,也包括这两张早已泛黄的手稿。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冯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