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青年报】“无声”之花在北疆文化中绽放

  2025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4版刊发了《“无声”之花在北疆文化中绽放》的文章,报道了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广场,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来此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走进“文博内蒙古”文创店的展示区,上千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造型独特的冰箱贴、以内蒙古美食为原型的毛绒挂件、桦树皮贴画、精致的手工艺饰品……每一件产品都凝聚着内蒙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的还凝结着残障人士的创意与心血。

  报道全文如下:

   盛夏时节,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广场,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大家纷纷来此感受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文博内蒙古”文创店门前,一只巨型文创“小马召召”正迎接着八方来客。两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正在店内给LABUBU试穿蒙古族服饰娃衣,“等了十几天娃衣终于到货了,我准备送给同学当毕业礼物”。

  7月1日,“文博内蒙古”店员张宇展示新到店的LABUBU娃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摄

  与普通文创店不同,这家文创店不仅陈列着内蒙古非遗文创产品,还承载着一份特殊的公益使命。一部分文创产品由残障人士亲手制作,店员中也包括了听障人士和“来自月亮的孩子”等残障青年。这家小店,正以“文创+公益”的模式,为北疆文化的传播注入温暖与力量。

  “这里不仅是文化的会客厅,更是公益的传递站。我们希望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体验,让更多人成为北疆故事的守护者。”“文博内蒙古公益文创艺术中心”联合主理人岳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文创店开业两个月来,已成为当地新晋网红打卡地,更成为残障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您的‘蒙氏公主下午茶’好了。”25岁的吕欣泽用手语比划着,将精心调制的饮品递给顾客。这位“无声咖啡师”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却因听力障碍一度求职无门。如今,她制作的大窑冰美式已成为店里的招牌。

  今年4月,吕欣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简历,没想到一下就通过了面试,跟着其他店员学习咖啡制作。吕欣泽说,店里工作氛围很好,都是年轻人,“在这儿工作很开心。”5月21日“文博内蒙古”开业以来,有不少呼和浩特市民专程前来支持,甚至有人主动学习简单手语,“就为了能回应我的‘谢谢’”。

  在咖啡区旁的“关爱花房”,听障花艺师于倩倩正在修剪花枝。“虽然我听不见,但我的花可以让您微笑。”花艺房墙上的标语传达着于倩倩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收银台前,21岁的白白(化名)正在为顾客结账。这名患有白化病的视障少女每完成一笔交易,都会按下计数器——墙上跳动的数字记录着每一位公益参与者的爱心。她介绍,店内的部分收益将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与非遗传承。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负担,现在不仅找到了工作,还能宣传民族文化,特别有成就感。”白白的笑容,正如店里那封“来自月亮的孩子的信”所期盼的那样,温暖而明亮。

  走进“文博内蒙古”的文创展示区,上千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造型独特的冰箱贴、以内蒙古美食为原型的毛绒挂件、桦树皮贴画、精致的手工艺饰品……每一件产品都凝聚着内蒙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的还凝结着残障人士的创意与心血。

  岳丹介绍,“文博内蒙古”的文创区以“一城一物一故事”为核心理念,整合内蒙古十二盟市代表性非遗手作、艺术家联名设计及特色产品。她特别介绍“星星的孩子”胡日传承父亲蒙古族木雕技艺,制作的木雕是店里的畅销产品。

  成都游客王睿欣被店内的文创产品深深吸引。她告诉记者,这次她计划出来玩半个多月,要到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多个地方。在这家店里她买了一个冰箱贴、一个烧麦挂件。她说:“既买到了喜欢的文创,又能参与公益,这样的消费感觉很有意义。”

  二楼的非遗体验区内,任大宇正专注地用金箔作画,他的手指灵活地舞动,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鹿便跃然纸上。

  “我们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创造价值。”岳丹介绍,店内60%的产品由残障人士参与制作,涵盖羊毛毡、绘画、毛绒等多种类型,通过文创产业为残障人士提供可持续的就业支持,目前带动就业的残障人士已有100多名,“我们的初衷就是为残障青年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赢得尊重与认可,收获自信和快乐”。(记者 石佳)

  制作:杨宏力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