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一列列满载货物的“钢铁驼队”日夜不息地穿梭。作为中欧班列“东通道”的关键节点,经满洲里铁路口岸出入境的班列已占全国开行总量的三成。这条“一带一路”上的黄金通道,正以智能化、高效化的崭新面貌,为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澎湃动力。

走进满洲里铁路口岸货场,在占地50万平方米的作业区内,6台高大的龙门吊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然而驾驶室内空无一人,这正是“智能化箱场项目”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通过5G技术实现远程“一控多台”,室外吊车已全面实现无人化作业。车间主任康金龙指着繁忙的作业线介绍:“这只是第一步,二期我们将攻关集卡无人驾驶与海关智能查验,特别是对接俄方复杂的6种车型数据,这需要更深入的AI模拟与协作。”
硬件基础的夯实是效率提升的起点。2021年满洲里市启动的扩能改造工程,宽、准轨场各新建换装线2条,新增3台龙门吊,形成“两宽两准轨”的强大布局。改造后的集装箱场地新增44630平方米,集装箱日换装能力从420标箱跃升至840标箱,实现翻倍突破。边检场增设的AEI探测站,让货车车号实现秒级自动识别,彻底打破了效率瓶颈。

在看不见的数字空间,一场深刻的效率革命同样在进行。国铁集团研发的“数字口岸”系统与95306平台如同打通了跨境物流的“任督二脉”。俄方班列发车前信息即可提前传输,系统自动完成翻译;货代企业在线办理通关手续,时间从过去的2-3天缩短至最快几分钟。
“变化是颠覆性的。”信达通货运代理公司创始人周建国深有感触地道,“过去跑断腿递材料,如今坐在办公室点点鼠标,报关信息瞬间同步给海关和铁路。”这种“铁路快通”模式,让班列真正实现了“随到随换、随换随走”,使整体作业效率提升高达25%。
口岸的提质增效直接转化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与发展活力。周建国的货代公司2012年起步,如今公司年营收流水达2000万元。“智能化改造后,吊装效率与安全性双提升,海关便利化措施更是实打实的红利。”他坦言,“我们最大的期待是贸易量持续增长,让服务更有价值。”

口岸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紧密的跨境协作和精细化的管理。每半月一次正式会晤、每天进行电话协调已成为满洲里铁路口岸的工作常态。这种基于实时沟通的运力调配,化解了俄方铁路单一货物品类集中到达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有效保证了铁路口岸能够全品类“敞口接车”。
为确保中欧班列真正实现“加速度”,满洲里铁路口岸货运车间内部的“同步作业法”功不可没。“吊车完成两车作业,货运员就提前介入装载加固环节。”康金龙解释道,“这种无缝衔接让效率再提升10%。”在回程班列日均高达10列的压力下,正是这种“人机协同、中外联动”的精细化管理,保障了国际物流大动脉的强劲搏动。
今年年初以来,经满洲里铁路口岸通行的中欧班列已突破2018列、209240标箱,其中回程班列运量高达129854标箱,稳居全国铁路口岸首位。21条通达欧洲13国的线路,将长三角、珠三角等60余个中国城市的千余种商品与欧洲各国紧密相连。
当无人吊臂在晨曦中精准抓取集装箱,当跨境数据在“云端”自由流动,满洲里铁路口岸的每一次换装提速、每一次智能升级,不仅是对物理瓶颈的突破,更是对开放信念的坚定践行。这条承担全国三成中欧班列体量的北疆“黄金通道”,正以更智慧、更高效的面貌向世界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立于这浩荡潮头的满洲里,正以钢铁之躯守护着全球贸易的脉动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