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6月30日,兴安盟绰尔河水跋涉391公里,涌入干涸21载的莫力庙水库。此刻,滔滔绰尔河水沿着一条主干线、9条支线,如同疏通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迅速渗透到沿线区域,为兴安盟、通辽市两地8个旗县市区、10个工业园区“解渴”,蒙东大地缺水困局迎来历史性转机。
绰尔河水的浪花不仅是地理的连通,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重塑。干涸了21载的亚洲最大沙漠水库,引绰济辽工程试通水的壮举,以水为笔写下的,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对“上善若水”现代意义的精准注解——它证明,当人类以敬畏之心修复水脉,自然必将以生机回馈。
西辽河断流的锥心之痛,从来都不只是地理现象。干涸河床与土地沙化,是“水曰润下”法则被打破的生态警示,更是人类过度索取的直接后果。人均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超采的矛盾,本质是发展模式与自然规律的失衡。这困局恰是《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的现实教材:当失衡达至临界,修复便成为文明存续的必答题。引绰济辽,正是这场生态救赎的关键一步。
历时七年、近三万人参与的奋战之路,每处攻坚都是对“天下大事作于细” 的生动诠释。文得根水利枢纽的抢筑,是工程人以专业对抗自然风险的主动作为;183公里隧洞的突破,彰显大国重器与工匠精神的协同发力;蛟流河顶管作业的极限挑战,更是人类以智慧破解“至柔克至坚”的实践范本。这些默默无闻的攻坚,绝非简单的技术突破,而是“慎终如始”信念的践行,他们的忘我,恰是现代工程伦理中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这脉清泉的注入,其意义远超水源补充。莫力庙水库的“新生”,不仅为科尔沁区带来生态水源,更标志着人类开始偿还“生态债”——以看得见的清水回补地下,是对“知白守黑” 生态智慧的理性实践。农家乐与渔场的待兴、工业生命线的稳固、百姓饮水的改善,这些变化印证着一个真理:当水脉与文脉同频,发展动能便会自然涌动,这正是“水善利万物” 在当代的具象呈现。
引绰济辽之水的奔涌,本质是人与自然重建和谐的“道”之实践。让“柔弱胜刚强”的哲思有了实体依托,也让“人法地,地法天”的古老箴言在生态修复中焕发新生。这不是简单的调水,而是人类重新理解自然规律的认知革命。
当莫力庙水库重漾碧波,人们终将读懂:每滴穿沙而过的水,都是对发展逻辑的深刻修正;每片被润泽的沙地,都在书写文明转型的新可能。北疆水脉的奔涌,是中华民族以行动诠释“道法自然”的鲜活案例——它流向的不仅是干涸河床,更是人类对永续发展的集体觉醒。(李宝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