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妮娜皇后”葡萄。
仲夏时节,万物繁茂。东河区沙尔沁镇润泽园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温室里,一串串阳光玫瑰葡萄如绿宝石般垂挂枝头,饱满透亮,让人垂涎欲滴。这抹原本属于秋天的“翡翠绿”,如今已突破季节限制,成为夏季市场的美味。
“这茬‘阳光玫瑰’在七月市场空档期上市,一级果能卖到一斤二三十元,一亩地产三五千斤,收益比普通果蔬高出不少!”润泽园负责人张胜利为记者算起丰收账。
“错峰丰收”的致富密码
在沙尔沁镇,“错峰丰收”这个致富密码,早已形成“月度矩阵”——
3至4月,温室樱桃抢“鲜”上市,48小时直达北上广高端商超,每斤售价百元仍供不应求,为果农带来开春“第一桶金”;
5月,普罗旺斯西红柿和草莓西红柿挂满藤蔓,搭乘冷链车奔赴各地商超,成为市民餐桌上的“抢手货”,亩均收益比普通西红柿高出两成;
6月,“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精品葡萄相继上市,凭借错季种植和智慧管理,卖出普通葡萄的数倍价格,为种植户带来可观收入;
7月,黑皮西瓜沙甜多汁,韭菜花香气扑鼻,前者靠独特口感占据夏季水果市场,后者加工成酱料走俏电商,给农户增收添动力;
8月,冰淇淋网纹瓜甜蜜上市,细腻口感让它成为消暑宠儿,还有各类应季蔬菜,借助设施农业调整生长周期,错峰供应市场;
9月,莎木佳葡萄接力登场,成熟于秋高气爽时,糖分积累充分,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10月,小米金黄饱满、大米软糯清香,秋收的粮食经过品牌化包装,“土货”变“俏货”;
11月,稻田蟹“爬”上百姓餐桌,秋冬茬西红柿逆势生长,一鲜一蔬,填补市场空白;
12月至次年2月,大棚草莓娇艳欲滴,在元旦、春节市场赚足人气。
“从年头到年尾,每月都有特色农产品错峰上市,我们要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张胜利的话,道出沙尔沁镇设施农业的巧思——通过精准把控种植周期,让农产品避开集中上市竞争,以独特性和新鲜度占据市场高地。
数据里的增收账本
数据印证了错峰发展的成效。以润泽园为例,传统蔬菜种植时期,一亩地年收益约8000元,转型错峰种植高端葡萄后,仅“阳光玫瑰”一茬,亩均收益就突破7万元。从全镇来看,2024年设施农业产值达17.1亿元,较5年前增长超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设施农业贡献占比超55%。
沙尔沁镇一直都是包头的“菜篮子”。多年来,从传统露地种植到温室大棚普及,从单一蔬菜品类到多元错季果蔬,一代代农人在土地上摸爬滚打,积累下丰富的种植经验,也培养出敏锐的市场嗅觉。
“我们镇设施农业发展了几十年,从‘种得出来’到‘卖得好价’,靠的是传承与创新。‘老把式’的经验打底,新科技、新思维赋能,才有了现在月月有鲜货、季季能增收的局面。”沙尔沁镇镇长张冬接受采访时,言语间满是自豪:“这些年,政府持续发力,改造老旧温室、引入智慧系统、扶持特色品种,就是要把‘错峰文章’做透,让农民腰包更鼓!”
在政策的支撑下,东河区设施农业面积达4.8万亩,其中,集中连片升级改造温室大棚2.25万亩,打造3个千亩示范区,年产蔬菜48万吨。错峰种植不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刷新了乡村振兴的“进度条”,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东园村菜农王大爷感慨:“以前种普通蔬菜,看天吃饭、拼产量,现在错峰种特色品种,靠技术和市场眼光挣钱,收入稳稳往上跳!”
沙尔沁镇党委书记武杰表示:“下一步,我们要把错峰模式打得更响、推得更广,让沙尔沁的‘四季鲜’走向全国,绘就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康璐 袁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