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乌兰牧骑青年红旅:内蒙古大学骑兵团队的成长答卷

  在内蒙古大学,活跃着一支以传承与创新乌兰牧骑文化为使命的学生公益组织——内蒙古大学骑兵团队。自2018年成立至今,这支团队已薪火相传三代,他们在服务基层群众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不仅为乌兰牧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更让每一位成员在实践的熔炉中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与蜕变,用实际行动书写着 “青年筑梦”的动人篇章。

   山海相逢,文化为舟:异乡青年的精神跋涉

  来自山东的董俊晨,初入内蒙古大学时,对乌兰牧骑文化仅有模糊的认知。机缘巧合中,他在指导教师马骐的引领下,加入了内蒙古大学乌兰牧骑骑兵团队,开始跟随前任骑兵队长齐鹏博开始了与乌兰牧骑的相识相知。从广袤无垠的草原深处到烟火气息浓郁的农牧村落,团队成员们背着沉重的设备,踏着泥泞的道路,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他们用镜头记录乌兰牧骑的演出形式,用文字整理经典剧目,用真诚倾听一个个动人故事。

  在一次前往偏远牧区的演出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道路变得异常泥泞。但乌兰牧骑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背着乐器,牵着马匹,小心翼翼地在湿滑的山路上跋涉,只为给当地群众带去一场精彩的演出,让董俊晨深受触动。“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乌兰牧骑队员服务基层群众的赤诚之心,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对文化的坚守和对人民的热爱。”董俊晨讲道。

  这次经历成为董俊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后续的调研与实践中,他不再将传承乌兰牧骑文化视为简单的任务,而是主动扛起责任与使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乌兰牧骑,董俊晨化身活动策划达人,精心筹备各类活动。在各地开展的“乌兰牧骑进校园”系列活动中,董俊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他主动联络同学,协助邀请乌兰牧骑老队员走进校园,通过生动的讲述和现场表演,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乌兰牧骑的魅力。同学们不仅穿上民族服饰,还跟着老队员学习蒙古族舞蹈基础动作。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激发了同学们对乌兰牧骑文化的浓厚兴趣。

  最令董俊晨引以为傲的,是他和团队开发的乌兰牧骑 AI 数字智能体“乌小兰”。从算法设计到知识库搭建,团队成员日夜攻坚,不断优化“乌小兰”的交互体验。用户只需通过手机端与“乌小兰”对话,就能快速获取乌兰牧骑的历史沿革、经典节目、艺术特色等知识,还能解锁沉浸式互动体验。在推广过程中,董俊晨不仅要解决技术适配问题,还需协调多方资源扩大“乌小兰”的影响力。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乌小兰”爱上乌兰牧骑文化,甚至主动加入传承行列,他深感所有努力都化作了文化传播的坚实力量。“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这就是我们这代人传承乌兰牧骑精神的新方式。”董俊晨指着手机里“乌小兰”与用户的趣味对话,眼中满是自豪。

  草原为墨,热爱作笔:本土姑娘的情怀绽放

  与董俊晨不同,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张睿鑫,自小就浸润在乌兰牧骑文化的氛围中。那些关于乌兰牧骑队员深入基层、为群众送去欢乐与温暖的故事,像种子一样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加入内蒙古大学乌兰牧骑骑兵团队后,张睿鑫终于有机会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

  凭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熟悉,张睿鑫牵头开展“乌兰牧骑口述史”与剧本创新项目。为了收集珍贵的历史资料,她和团队成员们踏上了寻访老队员的征程。他们走访了一个又一个旗县,找到了许多年事已高的乌兰牧骑老队员。在采访过程中,老队员们回忆起过去的演出经历,眼中闪烁着光芒,讲述着那些在草原上、在村落里发生的感人故事。张睿鑫被老队员们的坚守与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她一边认真倾听,一边详细记录,用影像和文字将这些珍贵的记忆保存下来,以乌兰牧骑为抓手,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创新传承乌兰牧骑文化的道路上,张睿鑫积极探索。她发现传统小品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存在局限性,便主动联系乌兰牧骑演出团队,提出结合当下流行元素创新小品剧本的想法。为了创作出更贴近时代、更吸引年轻人的剧本,张睿鑫深入乌兰牧骑采风,与老艺术家们交流表演经验,挖掘民间故事。她反复研究热门喜剧综艺的叙事结构,将网络热梗、青春校园元素融入剧本,同时保留乌兰牧骑作品中扎根生活、歌颂人民的内核。诙谐幽默的对白、鲜活立体的角色,让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认识到乌兰牧骑、爱上乌兰牧骑。“看到年轻人被我们的作品吸引,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张睿鑫自豪地说。

  镜头里的传承:用影像记录与传播乌兰牧骑文化

  赵心语是内蒙古大学乌兰牧骑骑兵团队中的一员,加入团队后,热爱摄影的她将自己的特长与乌兰牧骑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她跟随团队深入草原牧区、农牧村落,参与乌兰牧骑的演出拍摄工作,用镜头记录下乌兰牧骑队员们在基层的精彩瞬间,从他们热情洋溢的歌舞表演到与群众互动的温馨画面一一捕捉。

  在一次大型乌兰牧骑演出中,赵心语被分配到拍摄专题片的任务。当她在大型乌兰牧骑演出现场穿梭拍摄时,那种热烈的氛围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深深感染了她。而当她深入采访当地群众时,更是被乌兰牧骑文化对基层群众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所震撼。那些质朴的笑脸、真挚的话语,让她深刻感受到乌兰牧骑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草原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纽带。“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手中的镜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我要用它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让更多人感受到乌兰牧骑的魅力。”赵心语骄傲地说。

  团队力量:集体成长铸就文化传承之路

  除董俊晨、张睿鑫外,内蒙古大学骑兵团队的成员们亦于各自领域深耕细作,在推动个人专业素养提升与文化传承创新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双向赋能。经团队系统性策划与执行,系列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累计举办了多场主题宣讲、文化展演,吸引超 3000名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参与,有效搭建起乌兰牧骑文化传播平台;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形成的万字调研资料及口述史档案,为学界开展乌兰牧骑文化研究提供一手素材;依托短视频、图文推送等新媒体形式创作的作品,在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120万次,成功拓展文化传播矩阵。

  内蒙古大学骑兵团队的青年们,在传承乌兰牧骑文化的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他们在实践中磨砺自我,在奉献中实现价值,用实际行动证明,当青年将个人梦想融入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未来,这支年轻的团队将继续在乌兰牧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青春在筑梦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编辑:孟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