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活化利用赋能城市更新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盘活闲置资产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包棉1958”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该项目利用既有建筑空间,精心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成功探索出一条闲置资产活化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新路径。

  项目的成功得益于精准的定位与精细的运营。对标先进城市经验,“包棉1958”没有简单复制“工业风”网红模式,而是立足本地特色,将原棉纺厂的文化与业态场景充分融合,锈迹斑斑的管道被改造成光影艺术装置,纺织车间成为舞台剧场,印染车间成为休闲茶馆,原本分散的历史物件被串联成完整的叙事链条;同时,把老物件、老机器、老照片、老厂标牌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每个细节都彰显着独特的城市记忆。将城市记忆转化为情感寄托,把闲置厂房改造为文旅消费新场景,物美价廉的商品、“鹿城音乐人”的驻唱以及各类沉浸式的活动,让这座老建筑成了人们怀念旧时光、休闲娱乐的新场所。

  更值得称道的是,“包棉1958”开创了“文旅活动+婚俗改革”新模式。今年5月20日,一场以包钢工人与棉纺女工浪漫故事为主线的沉浸式实景剧在这里上演。该剧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与婚礼现场的热烈氛围交织,让冰冷的工业遗址变成温暖的情感容器。活动现场还临时设立婚姻登记点,让新人们在“钢铁与棉纺”的见证下集体领证,既创新了民政服务形式,又以具象方式传承了“劳动创造幸福”的奋斗精神。这一创意设计,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仪式感需求,还传递了“婚事新办”的文明理念,让婚俗改革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成为年轻人自觉参与的文化新体验。

  “包棉1958”焕发新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启示,闲置资产活化不仅要注重空间改造,更要挖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文化账和社会账。只有讲好城市故事,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对话,城市更新才能“叫好又叫座”,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袁闻廷)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