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阿拉善盟依托“微网善治”机制,发挥“铁三角”作用,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构建“党建统领、部门联动、资源下沉、数字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做细网格划分、做强网格力量、做优网格服务,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走进阿拉善左旗新华街道南田社区复兴巷管网改造工程现场,挖掘机轰鸣作业,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管道铺设和路面修复作业。作为纯平房社区,南田社区居民长期面临无排水管网的困扰。为解决这一难题,今年,社区党委依托“微网善治”机制,通过“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巷道长”的“铁三角”模式,广泛征集居民意见,最终形成“政府改供水,居民治排水”的协同方案。同时,住建、水务等部门联动支持,提供政策技术保障,促成供水、排水同步改造,推动民生难题在基层治理中得到有效解决。

南田社区新村巷党支部书记潘尚竞告诉记者:“这次污水改造工程,共有200多户居民参与自治管理,目前一巷到四巷的工程已经完工,将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谈到复兴巷的蜕变,新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杨再斌万分感慨:“从‘无人管’到‘有人领’,从‘等靠要’到‘一起干’,当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延伸至网格,党建引领、专业力量与群众自治形成强大的合力,再难的工程也能转化为温暖民心的‘幸福工程’。”
近日,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都蓝花苑小区,中老年俱乐部成员载歌载舞,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曾因脱管陷入困境的小区,率先推行“党建引领、自办物业”自治模式,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和网格员作用,构建起“社区—网格—党小组—微网格”四级网格服务体系。走访居民、深入楼栋服务、设立居民议事厅……通过多元化的征集方式,居民们畅所欲言提出治理难题,有效解决了小区水电、下水管道堵塞、充电桩缺乏、车位划分等“老大难”问题,并增设了儿童游乐区。如今,这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邻里关系更和睦,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社区在了解到小区内老人和小孩居多的情况后,投入资金建设儿童游乐区等设施,让老人和孩子有了休闲的去处。自小区推行自治模式以来,许多问题都通过协商得到了解决,小区治理也越来越好。”该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吴军说。

“我们通过党的政策讲一讲、常在小区走一走、常到楼道看一看、碰到纠纷劝一劝、遇到困难帮一帮、共治共建议一议的‘六个一’暖心服务,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也让社区治理更加贴合居民实际需求。”巴丹吉林镇泰隆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大勇表示,将持续推动自治与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激发更多居民参与热情,续写社区治理的新篇章。
在阿拉善高新区乌兰布和社区信访代办点,居民丁旭娟正在反映小区环境卫生脏乱、消防通道长期被占用等问题,代办员现场记录后,社区两委成员现场查看,并积极协调城管、环卫等部门联合整治。短短几天,长期困扰居民的难题就得到有效解决。
据了解,阿拉善高新区组织“两代表一委员”深度参与信访代办工作,与嘎查书记、社区网格员组成的信访代办员队伍,以主动代办、委托代办、指定代办等灵活方式,搭建起高效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利益表达与权益保障通道。数据显示,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代办信访事项72件,全部实现化解,化解率达100%,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干部多服务”。

乌兰布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慧说:“社区依托‘两代表一委员履职专席’邀约群众唠家常、收集意见,从中挖掘出诸多社区改造‘金点子’。同时,我们一改以往被动应对矛盾的方式,通过定期走访网格、预判问题,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将矛盾隐患化解于萌芽,切实推动了基层治理与民意同频共振。”

自“微网善治”工作机制实施以来,阿拉善盟多部门协同发力,通过绘制流程图、开展专题培训等举措,从党建引领、网格设置、队伍建设、体系优化方面全面推进基层“微治理”。目前,阿拉善盟已科学划分1190个“一般网格”、2840个“微网格”,组建910个网格党组织,配备专职网格员1447名、楼栋长等3577名,明确矛盾调解等9类核心职责。随着“微网善治”机制的落地见效,基层治理网络越织越密,真正实现了治理全覆盖与服务精细化,激活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暖心服务与治理温度。
阿拉善盟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叶盼表示,将引导吸纳党员骨干、热心居民、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微网善治”,让“身边人解决身边事”,全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策苏荣玛 张彧 伟力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