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最近一段时间,河南省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蹭饭”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被网友亲切地称之为“蹭饭书记”。
董桂林“蹭饭”不仅大受欢迎,还火出了圈,为何?这背后是他深入群众、贴近民心的巧办法。
蹭的是百家饭,听得是民意诉求。看似“蹭饭”,实则陪伴。董桂林通过“蹭饭”的方式了解村情民意、陪伴留守老人,通过网络带货帮乡亲们卖特产。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蹭出了真情实感,蹭出了发展思路,也蹭出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更树起了新时代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好示范,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蹭饭书记”的饭碗里盛着走进民心的“新配方”。董桂林放下公文包端起粗瓷碗专挑饭点“蹭饭”,不仅看到了灶台上的真实生活,更听到了饭桌上的真心话。没有会议室的正襟危坐,没有汇报材料的层层过滤,在端着饭碗拉家常的过程中,各种急难愁盼自然浮出水面。这种“舌尖上的调研”打破了干群间的“玻璃门”,让干部不再是“村口的陌生人”,而成为“家里的自己人”。当书记的碗和群众的锅连在一起,乡村振兴就有了最牢固的情感基础。
“蹭饭蹭出带货场”的智慧展现了基层治理的“巧实力”。董桂林“蹭饭”从不白蹭,每次他必带鸡蛋、牛奶等“饭票”。烤鸭蛋夹在烙馍里,芝麻盐撒在捞面条上,镜头捕捉着他大快朵颐的模样,将“蹭饭”场景变成了天然的“带货场”,把村民餐桌上的土特产变成了“网红商品”。事实上,乡村振兴最缺的从不是资源,而是发现资源的眼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蹭饭书记”示范了如何把走村串户转化为走心服务,把家长里短升级为产业蓝图,用“蹭饭”小举措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蹭饭书记”刷新了干部担当的新维度,董桂林用“蹭百家饭”的执着,打破干部身份的舒适圈,融入百姓生活的朋友圈。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放得下架子、扑得下身子的干部,用脚上沾泥代替纸上谈兵,用共情能力补足沟通障碍,当干部们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说话,用群众的思维办事,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必定畅通无阻。
“蹭饭书记”的走红绝非偶然,它映照着群众对“行走的办公室”的期待,对“会唠嗑的带头人”的渴望。乡村振兴这场大考中,期待更多董桂林这样的“解题高手”,用“接地气”破题,以“冒热气”作答,让“烟火气”成为最动人的政绩。 (王鸣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