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舟飞船着陆的四子王旗草原,一场以羊为纽带的产业革命正重塑传统牧业经济。2024年,当地肉羊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3.6亿元,带动1.7万户农牧民年增收2.6亿元,一条覆盖育种、加工、物流、品牌的现代产业闭环,将"草原羊"锻造成乡村振兴的"芯片产业"。
科技破局:实验室里长出的"羊芯片"
走进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的胚胎实验室,价值千万的体外生产系统正高速运转。畜牧师仇春娟通过显微操作仪,将精选的杜泊羊遗传物质注入卵母细胞:"我们每天处理超2000枚卵细胞,24小时就能产出早期胚胎。"这套攻克活体采卵与工厂化生产技术的体系,终结了国外种源垄断,培育出兼具蒙古羊耐寒基因与杜泊羊生长优势的杜蒙羊——4月龄羔羊体重达40公斤,繁殖率180%,较传统品种提升近一倍。
历经20年技术攻关,赛诺公司已构建7个世界级肉羊品种核心群,规模达2.5万只,年产能覆盖20余省份。四子王旗农牧局副局长宝达介绍,依托国家核心育种场资源,四子王旗建成25处标准化养殖小区,配套智能饲喂与疫病防控系统,肉羊良种覆盖率跃升至80%,育肥增值达1.5亿元。

深加工裂变:一只羊的"72变"
在四子王旗民族贸易公司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将屠宰后的肉羊"裂变"为300余种产品:羔羊肋排、法式小切、预制菜等真空包装后,48小时内直达北上广深商超。"精细化分割让每只羊增值100到150元。"总经理王志宏透露,2024年企业屠宰加工肉羊100万只,产出制品及副产品4090吨,总产值1.459亿元,其中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贡献超千万元。

冷链物流的贯通更打破了"草原到餐桌"的时空壁垒。通过"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布局,智赢扶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邢淦文表示:"冷链专车让羊肉从牧场到一线城市只需48小时。"2024年全旗肉羊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副产品贡献率达35%。

而曾被视为废弃物的羊粪,如今在闪丹生物有机肥公司变身"黑金"——年处理超万吨发酵羊粪,生产标准化有机肥1000余吨,既解决污染又创造新收益。至此,四子王旗构建起"牧场-工厂-餐桌"的绿色闭环,一只羊的价值整体效益提升8倍。

品牌突围:草原羊的"云端之旅"
当蒙古包飘出直播话术,传统牧业正搭乘互联网快车。四子王旗以"区域品牌+百个网红"矩阵,将"杜蒙羊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向全国。羊杂美食街店主徐二感慨:"30年前在铁皮房卖2块5一碗的羊杂,现在有了自热包装和电商订单,都卖到了南方。"

民族贸易公司销售部经理陈磊展示着与美团小象超市的合作成果:"羊排、羊肉串夏季畅销,手把肉冬季爆单,每月销售额超300万元。"贴上"四子王旗戈壁羊"标识的冷鲜肉,通过冷链直达一线城市商超,带动餐饮全产业链发展。四子王旗农牧局副局长宝达说:"标准化养殖与品牌认证,让杜蒙羊肉获得市场溢价,直接惠及农牧民。"

政企协同:写就现代牧业新范式
从实验室到云端,四子王旗的"羊产业革命"离不开政企合力。旗政府通过"政府引导、主体运作、农户参与"模式,打造全国最大杜蒙肉羊集散基地,年活畜交易量达60万只,交易额4.8亿元。赛诺公司等龙头企业提供种源、技术,农牧民则通过标准化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化转型——就像库伦图镇村民张俊青,从传统"羊倌"变为科学育种户,60只高繁母羊年产出100余只羔羊,成活率70%,每只多赚200元,直言"效益比土种羊好太多"。

插上科技、加工与品牌的翅膀一只羊,是四子王旗乡村振兴的"芯片"、农牧民增收的"金钥匙"。四子王旗通过全产业链创新,传统牧业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跨越。这场"羊产业革命",不仅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更为广袤草原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