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技术升级的推动下,松山区的山杏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曾经,“花期早、抗霜弱”是松山区山杏产业的“老大难”问题,但自从“围选一号”大扁杏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以来,这一局面彻底改变。
如今的松山区,山杏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松山杏”正从山间枝头走向全国各地的市场,书写着绿色发展与富民增收的新篇章。
2016年,松山区林草局组建由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团队,用3年时间,先后在8个乡镇布设12个试验点,累计完成8800亩嫁接试验田工作,系统研究嫁接技术、修剪规程、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配套措施,形成了“良种嫁接+科学修剪+精准抚育”全周期经营技术体系,引进具有丰产潜力的“围选一号”大扁杏新品种。2019年,技术成熟后,年投入专项资金近千万元,在本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嫁接“围选一号”大扁杏达9万亩,占干果经济林总面积的90%,亩均挂果量从不足30公斤跃升至150公斤以上,实现了“低产林”向“高产林”的蜕变。
为提升大扁杏产业效益,让“绿叶子”变成“红票子”,松山区林草局探索出“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确保每一项技术都能真正落到实处,带动更多林农增收。
据统计,今年,松山区大扁杏挂果率较往年提升了15%至20%,预计总产量可达3500吨至4000吨,按市场均价计算,可实现产值3500万元至4000万元,带动1200余户林农人均增收超2万元。
展望未来,松山区林草局将借助“三北”六期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项目机遇,争取更多专项支持,计划再完成3万亩至4万亩低质、低效山杏林嫁接改造,力争到2030年经济林总面积突破20万亩。(南丁 刘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