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刊发题为《内蒙古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倾听来自草原的声音》的文章,报道了近日,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马背长歌 人类非遗——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与文化讲唱会”在京举行。活动中,专家讲解了长调的历史、分布、特点及分类,凸显其区别于短调的独特民族风格。
报道全文如下:
“岗嘎尔玛尼的柳条,随风摇摆;思念我的母亲,策马扬鞭去见她……”一曲由长调表演艺术家查干夫和温都日根合作演唱的《岗嘎尔玛尼的柳条》打动了国家大剧院的听众。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2005年便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蒙古乌珠穆沁长调更是以其独特的唱法和韵味响彻草原。近日,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马背长歌 人类非遗——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与文化讲唱会”在京举行。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张天彤特邀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玉成、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教授乌兰其其格,共同进行现场学术讲解。杨玉成通过对蒙古族长调历史、分布、特点以及分类的讲述,使听众对其有了初步了解。相对于结构短小方整、节奏节拍均匀的短调民歌,长调更具有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态特征。
现场,全体歌手共同演绎了乌珠穆沁部族古老的长调《宝拉根杭盖》。在部族口耳相传的历史中,他们的祖先生活在阿尔泰杭盖山脉长满葡萄的地方,因此自称“乌珠穆沁”,即来自葡萄乡的人或采摘葡萄酿酒的部族。乌珠穆沁长调歌唱家葛·图雅带领内蒙古艺术学院2024级长调与马头琴非遗传承班的学生带来了一首动听的长调民歌《细长的云青马》。自内蒙古艺术学院201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科尔沁民歌传承班开始,又陆续开设了长调、马头琴等非遗传承班,至今已经走过了14年,培养了300余名学生,在非遗传承理论建设与舞台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讲唱会还演绎了《飞快的黄骠马》《团尾马》《清爽的色叶勒锦河》《清凉的杭盖》等作品。最后,全体歌手共同演唱《太平盛世》,以声传情,抒发对草原的热爱,表达草原儿女心中炽热的家国情怀。
据悉,自2023年10月起,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了系列民歌讲唱会,聚焦北方少数民族经典民歌以及湖南桑植、江苏高淳、陕北、河南商城等地的民歌,通过讲唱结合的形式,带观众领略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更为非遗传承人、民歌传唱者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记者 党云峰)
制作:丛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