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令人心动的呼伦贝尔美

  呼伦贝尔市经过多年综合施策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如今,沙区林草植被生长茂盛,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封育区林草植被盖度达到76%以上,植被丰富度大幅提高——

  “我喜欢呼伦贝尔的草原,那绿,像绸缎般丝滑;我喜欢呼伦贝尔的天空,那蓝,像水晶般清透;我喜欢呼伦贝尔的水,那纯净,足以涤荡风尘仆仆的灵魂……就连呼伦贝尔沙地,那灵动的赤狐、呆萌的野兔以及热情的水鸟,无一不让我心动。未来某一天,我一定要再来呼伦贝尔消磨一段时光。”盛夏之时,体验了呼伦贝尔风情景致的游客张睿,对这片草原发出由衷的赞叹。

  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确保“三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生态安全线。就在这片大草原的核心区域,却“隐藏”着全国四大沙地之一的呼伦贝尔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由三条沙带和零散沙地组成。第一条沙带主要集中在海拉尔河南和西南部。第二条沙带位于新巴尔虎左旗的阿木古郎镇,向东和东南延伸,经辉河至伊敏河。第三条沙带在达赉湖东岸还有南北延伸的湖滨沙带,伊敏河及其支流锡尼河等沿岸也有流动沙丘及半固定沙丘分布。

  曾经的呼伦贝尔沙地,边缘不断向外扩展,沙地内部活化严重,吞噬草原,给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这片草原养育着我们,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在新巴尔虎左旗蜿蜒的沙丘间,60岁的刘再义看着自己种下的披碱草郑重地说。

  治沙战役,从2009年打响。当年,呼伦贝尔市公共公益项目“一号工程”启动——呼伦贝尔开始向沙地宣战。

  新巴尔虎左旗是呼伦贝尔市6个沙区旗市区中沙地面积最大、治理任务最繁重、最艰巨的地区,境内3条沙带自北向南呈品字形切割分布。

  作为呼伦贝尔沙地治沙的主战场,新巴尔虎左旗整合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造林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退牧还草等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打响沙区综合治理攻坚战。

  在海拉尔以北的陈巴尔虎旗甘珠尔沙地,一丛丛柠条随风摇摆,柠条丛里不时有野兔等小动物出没。

  “过去这里土地沙化严重,植被少、风沙大。近年来,通过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区90%以上的流沙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植被盖度达到80%以上,草群高度达50厘米左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陈巴尔虎旗林业和草原局造林治沙股负责人宝成说。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记者看到,境内伊敏河东岸沙地治理区栽植的樟子松,已经形成防风固沙林带,流动沙地被植被覆盖,转化为固定沙地;由北向南贯通中部的沙带上沙地樟子松也已成林。

  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将防沙治沙视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及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在治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科学施策、工程治理、加强管护,休牧、禁牧、生态移民和广泛宣传等综合措施,成效显著。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819.01万亩。沙化土地面积自2009年首次出现缩减以来,到2019年已出现连续3次持续缩减态势,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到“整体遏制”的历史性转折。

  如今,沙区林草植被生长茂盛,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封育区林草植被显著恢复,植被盖度达到76%以上,植被丰富度大幅提高,多种优质草种重现生机。沙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猎隼、草原雕、蓑羽鹤、沙狐、赤狐等珍稀动物频繁现身。河流、湖泊周边栖息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原斑猫被首次发现。沙尘日数从治理前年均15天降至如今的1.63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9%,沙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根本性改善。

  如今,穿行在呼伦贝尔沙地,途径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与陈巴尔虎旗,蓝天与碧草在遥远的地平线相交。不时会经过一小片一小片的水面,水面不远处偶尔会看到静卧的牛群和游动的羊群。

  如同张睿发出的感慨一样,呼伦贝尔美,越来越美!这样的呼伦贝尔,深深地打动着亲近它的人,成为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张慧玲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