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在海南区,葡萄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引擎。它不仅是一种水果,更串联起种植、培育、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带动“甜蜜经济”蓬勃发展。
黄金纬度+科技赋能:葡萄产业筑基提质
海南区地处北纬39°世界优质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带,拥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达208天的独特气候,孕育出了“果皮厚实有韧性、糖酸比适中”的酿酒葡萄,以及“个大肉厚、皮薄脆甜、含糖量高”的鲜食葡萄。走进海南区阳光田宇国际酒庄,成片的葡萄园映入眼帘,一串串葡萄挂满藤蔓,紫色、绿色、褐色、黑色…… 如同晶莹剔透的宝石,在阳光下闪耀。
阳光田宇国际酒庄拥有1800亩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与100余亩引进108个品种的资源圃,它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华教授团队的“爬地龙”栽培模式,实现了结果部位与采收成熟度的统一,保证了酿酒葡萄的品质;利用55栋智能日光温室实现了鲜食葡萄的跨季节供应,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

在葡萄酒酿造领域,阳光田宇依托优质葡萄原料,建成了现代化酿酒车间与地下酒窖,引进国际先进的酿造设备,推出了赤霞珠、梅洛等多个品种的精品葡萄酒。其酿造的葡萄酒凭借浓郁的果香、醇厚的口感,多次在国际葡萄酒赛事中斩获殊荣。在文旅领域,阳光田宇依托旅游度假、户外休闲、绿色产业三大板块,可为游客提供葡萄采摘、葡萄酒酿造工艺研学、酒窖品鉴等多彩体验,是海南区唯一一家4A级综合型旅游观光景区。

品牌打造+合作社联动:传统种植破局升级
拥有四十余年葡萄种植历史的海南区拉僧庙镇曙光村,如今种植面积约170亩,玫瑰香、巨峰、龙眼等传统品种与夏黑、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30余种新品交织生长。村民张永的种植园就从8亩扩至40亩,品种更是增至十余个,年收入达15万元。
从2022年开始,曙光村经济合作社以“纯天然、无公害”为特色,推出“曙光葡萄-自然馈赠系列”6.6斤礼盒装与散装产品,销往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等地,打破了“只售本地”的传统模式,让海南葡萄迈出品牌化第一步。

黄河村民小组则是另一番景象,这个108户居民的自然村坐拥1000余亩葡萄种植地,年产量130万斤,半数家庭年收入超10万元,户均收入达7.5万元以上。“致富带头人”王胜云从1985年种下第一株葡萄到2014年成立农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与销售,让黄河村葡萄在乌海市民中树立起口碑。2015年,海南区投资300万元建设的2000平方米葡萄集散市场与600平方米保鲜库,可存放40万斤葡萄,解决了储藏运输难题,实现反季节销售。如今,葡萄观景长廊、采摘园与统一外包装的设计,让黄河村葡萄正朝着“走出乌海”的目标迈进。

荒地变身+电商助力:多元业态激活乡村
在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曾经的黄河岸边荒地,如今已成为“一棵树村水果采摘园”。2003年,村党总支带领村民平整50亩荒坡作为“试验田”,历经20余年改造,从3户到25户,从50亩到近千亩,荒坡变身“寸土寸金”的果园。2023年,村里借助抖音平台开展助农直播带货,为农特产品打通“绿色通道”。眼下,游客们穿梭于葡萄藤架与桃李树下,体验采摘乐趣,河对岸芦苇摇曳、水鸟翩跹,一幅“农旅融合”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据悉,海南区今年葡萄种植面积达5033亩,其中露地鲜食葡萄种植面积2622.6亩、设施鲜食葡萄种植面积220.4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190亩。预计年产量达1290吨,综合产值1968万元。

如今,海南区正以葡萄为核心,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乌海葡萄”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让这颗小小的葡萄,持续为海南区带来更多的“甜蜜”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