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长河中,29年或许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察右前旗黄旗海而言,这却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生态重生之旅。近日,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时惊喜地发现,消失近30年的鱼类再次在这片水域中畅游。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是黄旗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见证,更是生态修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
岁月变迁:黄旗海的生态困境与重生——
时光回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黄旗海受地下水位下降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盐碱度逐年攀升,生态环境遭受沉重打击,鱼类死亡现象频发。到1996年,黄旗海的鱼类近乎绝迹。然而,如今鱼群的重现,吹响了生态复苏的激昂号角,成为黄旗海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生态修复:多措并举,重现生机——
近年来,察右前旗为恢复黄旗海生态,成立了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力度。通过河道疏浚、湿地恢复、污染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区的生态基础得以夯实,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025年6月,黄旗海水域面积达49.3平方公里,较上一年同期增加13.23平方公里。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显著提升,候鸟为这片水域带来了无限生机。2025年,工作人员监测到的候鸟种类达33种,累计观测60467只次,较上一年同期增加4708只次,增长率达8.4%。
科技赋能:智慧化监管守护生态家园——
科技是生态修复的关键支撑。黄旗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智慧化监管中心构建了“天—地—人”立体监管体系,整合240台周界摄像机、10处交通卡口与无人机巡查网络,实现了对保护区的全天候、无死角守护。借助无人机空中俯瞰、视频监控的实时捕捉以及巡护人员的实地巡查,保护区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智能分析与精准执法。每月生成的十万余条数据,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极大提升了管控效能。
“鱼类的再次出现,是我们多年来坚持生态保护的成果体现。”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谢小飞表示,“近年来,我们通过标本兼治,为鱼类生存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智慧化监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让我们能够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实现实时监测,为生态修复保驾护航。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破坏行为,并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让黄旗海恢复昔日‘塞外圣洁明塘’的生机与活力。”
黄旗海的重生,不仅是生态修复的胜利,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这片曾经沉寂的水域,如今正以蓬勃的生命力重新焕发生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宋东升 盖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