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黄沙漫卷,今朝绿洲初显。作为国家防沙治沙主阵地,阿拉善盟依托飞播造林、光伏锁沙、产业治沙等集成创新模式,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截至2024年,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提高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高到23.18%。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330万亩梭梭林借助精准飞播与科学管护技术,织就一张绿色智能防护网。三年前栽下的梭梭苗如今已能锚固半亩沙地。在阿拉善左旗的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宗别立项目区,茂密连贯的梭梭林,形成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的绿色屏障。阿拉善盟创新“工程固沙+本土植物优选繁育”科技模式,沿三大沙漠边缘构筑起460公里长的立体生态防护带。

阿拉善盟产业发展和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现场施工方负责人 戴玉山:现在这个效率比以前提升了很多,现在我们一台设备上一共是5个人工作,一台设备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人工50个人的活一天能干完。

阿拉善盟境内分布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当地国土面积的35.07%,占内蒙古沙漠总面积的83.04%,在“三北”六期工程攻坚战中承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两大标志性战役任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遏制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蔓延汇合,阿拉善盟各族干部群众连续40多年治理,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近1亿亩。仅2024年,阿拉善盟以防沙治沙为重点,全面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用1年时间完成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二期项目两年治理任务,全年完成治沙551.65万亩,在三大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防线”,形成“合围”之势。

在推进防沙治沙的综合治理生态建设中,阿拉善盟坚持以生态治理带动沙产业发展,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沙产业基地,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目前,阿拉善盟建成了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等百万亩产业基地,9处10到80万亩规模的人工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四级调研员 林业高级工程师 高立平:我们将全力推进“三北”六期工程项目建设,探索运用科技手段填补蒙宁、蒙甘边界锁边治理空白区,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