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湿地 包玉龙 摄
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纵览胜境,触摸文脉。
款款而来的西辽河奔流不息、厚泽致远,与东辽河深深相拥,手挽手向南而去。
绿水环绕的双合尔山天地造化、钟灵毓秀,铺展出天人合一的生态长卷。
四胡琴声里驰骋奔腾的蒙古马,蹄下迸发的不仅是坚韧顽强,更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悠悠岁月中生长,这座小城终成读懂北疆文化的重要窗口。
大河厚土 文物有声
科左后旗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高高的玻璃柜格里,一个个遗址标本静静等候着参观者。900多个柜格,代表着科左后旗9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从远古时代开始,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辛勤劳动创造,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
西辽河宛如一条时光纽带,见证着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在此地的起起落落、交替传承、发展演变。
文物是有趣的,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告诉人们关于“来路”的密码。徜徉其中,惊叹,震撼。
新石器时代,广袤的科尔沁草原上,分布着一些由茅草和木头搭建而成的半地穴式建筑。考古学家根据炭烧遗迹的形状,推断还原出了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的形状。这样的设计不仅冬暖夏凉,还能抵御野兽的侵袭。“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讲解员张珊珊娓娓道来。
在中华文明绽放曙光时期的大江大河流域,精美的玉器被普遍发现。遥想当年:夜幕降临,熊熊的篝火燃起,部落的首领守在火堆前。他佩戴着象征权势的玉饰品,手持着一枚勾形玉器,双手交叉于胸前……
科左后旗博物馆里展示的勾形玉器、珍贵的玉项链、磨制光滑的玉器,还有由狩猎用途逐渐演变为权力象征的玉刀玉斧,表明了西辽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的发展高度。
2003年,一个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吐尔基山辽墓惊艳出世。这一在其貌不扬的山底发掘出的千年古墓,一举荣获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有研究人员认为,墓葬中发现的华丽服饰、贴金彩绘木棺、大量金银器和珍贵玻璃器皿等,为研究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兽纹在古代是游牧民族的传统纹饰,他们还喜用金器装点身体,这种习惯也传播到了中原,逐渐与中原以玉为主的风尚融合。而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双龙首金手镯、龙纹金花银盒等文物,其造型也依稀可见当时交流的频繁。
文物满载着历史的沉浮沧桑向我们走来,如果它们会说话,三足陶鬲会告诉我们,新石器时代先民发明使用烹饪器具的悠久历史;人物纹铜牌会告诉我们,其粗犷豪迈又精致细腻的模样,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西辽河的哺育下,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舞台。
马蹄奔驰 传承古今
“拿起我心爱的四弦琴,心中涌出赞美的歌谣,现以科尔沁走马的传奇,给大家唱一组好来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好来宝国家级传承人海青少布,用他豪迈奔放、极富感染力的歌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与马的不解之缘。
科左后旗自古便是养马大旗,马文化源远流长。有力的印证来自于当地鲜卑墓葬的考古发现,那里出土了大量含有马纹饰的陶器,这些纹饰或万马奔腾,或马儿漫步,或驯马场面,还有以马为主的复合图案。
科左后旗博物馆馆长包斌斌介绍,这些奔马纹陶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爱马和马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科左后旗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辽代马具多达38件(套),数量之多、品质之精,在整个通辽市都屈指可数。这些马具,有的以金银为饰,璀璨夺目;有的以铜铁为主,坚固耐用;有的以皮革为材,柔软舒适。它们不仅展示了当地马具的精湛工艺和丰富材质,更传递出人们对马的深厚情感和当地马文化的深厚底蕴。
时间,用它无形的手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在今天依然能焕发别样华彩。
“马具制作是集木工工艺、刺绣工艺、皮毛工艺、金属工艺于一身的民间手工艺。”包文学是通辽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走进他的工作室,琳琅满目、造型别致的精美马鞍令人目不暇接。
包文学说,手工艺制作马鞍的匠人没有模具和机器,全凭眼力和经验来完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科左后旗积累了丰富的马具制作技巧和经验,拥有众多的马具制作手工艺人。马具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象征和传承的载体。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美的传统马鞍大多作为工艺品或摆件用于收藏,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吸引了众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为了将这门优秀的传统手艺代代传下去,包文学义务开班授课,毫无保留地教授祖传马具制作技艺。
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人用光阴打磨唱词,豪迈悠扬的好来宝时时响起、深受欢迎;科左后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医正骨疗法,在传承创新中为人们解除病痛。人们在体悟传统技艺和智慧的同时,感受着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英雄上马 时代放歌
“千年的牧草绿了又黄,千年的马灯熄灭又点亮;千年的弓箭把日月拉成长河,千年的白云飘落在牧人的毡房……”这首《英雄上马的地方》,将科左后旗这片土地上的传奇演绎得荡气回肠。
东西辽河奔流不息,两河相拥的沃野间,文化恢弘、英雄辈出。
走进位于吉尔嘎朗镇的通辽市科尔沁民俗历史文化园,一座精美浮雕生动再现了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一代名将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沽口战役中大败英法联军、威震中外的故事。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科左后旗的英雄儿女们英勇无畏,1184名热血青年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承载着浓厚的英雄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养马传统,科左后旗赢得了“马王之乡”等诸多美誉。
自20世纪90年代起,科左后旗的宝马良驹在历届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1992年在广州举办的“金马杯”中国马王邀请赛上,科左后旗选手扎那力克群雄,获得“金马杯”,荣登了“中国马王”的宝座。2015年,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科左后旗体育健儿在马术竞赛项目上获得4个一等奖,续写了“马王之乡”的荣誉。
今天,科左后旗马产业发展壮大,马文化蓬勃兴盛。
走进阿古拉镇乌兰那仁嘎查,骑手黎明正在辽阔的牧场上策马扬鞭,向徒弟悉心传授赛马技艺。自16岁接触赛马,黎明便与马朝夕相伴。数十年如一日地养马、驯马,征战赛场,他和他的伙伴在各项赛事中屡获殊荣。“赛事,只是整个马产业的一个带动点。马本身,才是这个行业蓬勃发展的真正基石。”黎明说。
科左后旗马匹总数达6300多匹。近年来,很多农牧民致力于马匹的培育与改良,做活马经济,弘扬马文化,将传统蒙古马养、驯、赛技艺不断发扬光大。科左后旗更是以马为轴心,匠心串联起农牧民、学校、文化旅游、竞赛展演、科技研发等多元领域,并围绕蒙古马精神,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系统整理本土故事,筑牢文化根基、汲取奋进力量,全方位擦亮“马王之乡”这一重要文化品牌。
科尔沁铺锦八百里,西辽河润绿五千年。科左后旗人正在倾力雕琢着祖国北疆的崭新传奇,让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奔腾的蒙古马精神,共同奏响时代的强音。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许晓岚 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