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在“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览上,内蒙古日报社退休职工贾泽浩在一幅名为《政治夜校好热闹》的老照片前驻足良久。这幅珍贵的图片是她已故的父亲——内蒙古日报社原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贾培德于1976年拍摄的。“看到父亲的这些作品,我好像有一种跨越时空、心灵碰撞的感觉。”贾泽浩动情地说。
本次展览展出的百余幅纪实图片,绝大多数出自内蒙古日报社老摄影记者之手。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民族地区创办最早的省级党报,《内蒙古日报》自1948年创刊以来,始终肩负着记录时代风云、书写北疆变迁的使命。一代代摄影记者用镜头定格历史瞬间、传递民族团结力量、见证时代发展征程。
“要拍出好的作品,就要贴近生活。”贾泽浩凝视着展厅里父辈们拍摄的一幅幅珍贵的作品,语气充满敬意。她回忆道,父亲那一代人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有时甚至需要一两个月。那时候条件艰苦,但他们却能用镜头捕捉难忘的瞬间,记录温暖与感动,每一幅图片都饱含了他们的心血,那一代人特别了不起。
1982年,贾泽浩追随父亲的足迹进入内蒙古日报社,兢兢业业工作43年,今年4月光荣退休。退休前,她负责内蒙古日报社资料管理工作,掌管着报社数万张珍贵的胶片影像资料。为了对《内蒙古日报》创刊以来的胶片摄影作品进行抢救和再利用,贾泽浩见证了同事们修复图片的全过程。截至目前,已经修复、AI“活化”图片2700余幅。此次展出的图片,就是从这些图片中精选而出。“历时六七个月的时间,特别不容易。”看到展厅内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和如潮好评,她由衷感慨:“我觉得这个展览特别成功,特别棒!”
当数字化技术让尘封的历史影像重焕生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镜头定格的瞬间,更是一代代新闻人薪火相传的坚守与担当。北疆大地上的动人故事,仍在续写;而镜头所承载的那份时代温度与人文情怀,将永远鲜活。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郭丽娜 梁晶晶 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