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让文化的火种,照亮乡村振兴路

图片来源:内蒙古文艺

  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村民袁沛耀说:“‘村歌嘹亮’这个平台不仅能够展示我们的才艺,也能把我们的家乡推荐给大家。现在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不由得想把内心的幸福感受写进村歌里。”

  这是《内蒙古日报》不久前刊发的一则报道。

  据悉,该活动12个盟市20支村歌组成的展演队伍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文艺小镇开启。作为北疆文化活动季的内容之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其主旨之一。此次展演是近年来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有近300名选手同台献唱。

  农村是自然风光的“天堂”,却不应是文化的“荒漠”。乡村文化常被置于“边缘化”的位置,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村哥嘹亮”将农民从文化“旁观者”转身为“创造者”,乡村文化也因这主体性的觉醒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只有让文化从“被看见”到“被需要”,才能真正释放其潜能。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核心驱动力,它既是传承乡土文明的根基,也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要素。

  今天,智能手机的普及,乡村由“熟人社会”组成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虚拟空间所取代城市化带来的都市文化崛起,让乡村文化日渐成为其被动接受者,呼唤文化主体性的回归,成为时代命题。“村歌嘹亮”正是激活文化回归的源泉。那些由乡亲们自主创作的歌词,是政策宣讲的亲切回响,是村规民约的鲜活诠释,更是乡村日常生活的深情叙事。当村民在舞台上激情放歌,那些旋律与词句便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外化表达。

  因此,文化是通过其“内化”和“外化”的双重作用,在多个维度重塑当代乡村的明天。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点亮自然生态和产业经济的火把,更需要点亮文化的火把。乡村需要“文化认同”,凝聚“乡村精神”,乡村也需要重塑价值观,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更需要文化赋能,激活乡村经济。 

  “村歌嘹亮”只是文化火把的一支。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需要更多支文化火把照亮前方,需要一种常态的文化机制保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我国乡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国宏伟蓝图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与战略目标。

  “村歌嘹亮”作为“文化火种”,成为重塑乡村社会精神风貌的“探路石”,与其他文化形式相呼应、与我们的远景规划相呼应,我们相信,在文化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共同推动下,乡村与城市之间,一定可以跨域“文化鸿沟”和“经济鸿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新奇观。(范永)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