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库伦旗。 库伦旗融媒体中心提供
燕山北部山地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地段,坐落着外彰时尚、内蕴醇厚的小城——通辽市库伦旗。
这里南部浅山连亘、中部丘陵起伏、北部沙丘绵绵,磅礴的地貌长卷在此舒展如屏。
厚重的文物古迹勾勒着时光的轮廓,炽烈的安代舞步叩击着大地的变迁,青山远黛,库伦大美,北疆添华彩!
曙光乍现 开辟鸿蒙
跨越数万年时空,当我们在库伦旗博物馆与披毛犀不期而遇,它早已尘封石化。
在库伦旗六家子镇出土的披毛犀骨骼化石,同相继出土的猛犸象、野牛、野马的骨骼化石一道,揭开了古生物在库伦群居的神秘面纱。
在距今30000至10000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库伦地区物种丰富、植被茂盛,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得大型食草类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万物生长的进程中,先民们叩石垦壤、刀耕火种,不断播撒着文明之光。
“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考古发现,帮我们拂去历史尘埃,映见中华文化根脉深长。一批批专家学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近当代。
1991年,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说:“中国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其根脉盖深植于史前文化之中。”
这个观点在库伦旗发现的一件件文物、一个个遗址中得到印证。
早在距今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以及稍晚的赵宝沟文化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就已经辐射到这里。距今约5500至5000年前,古代先民们迎来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曙光。
考古发掘表明,库伦旗境内的四家子祭祀遗址,其遗迹现象、出土遗物与辽宁省牛河梁女神庙东坡筒形器群遗存有诸多相似之处,呈现出红山文化晚期先民们的生产生活风貌。遥想当年,先民们头顶浩瀚天空,脚踏博大土地,耳边鼓荡着风声,怀着敬畏和希冀,叩拜天地。
扎实的考古成果,让遗址从历史深处走来,并日渐清晰丰盈:2023年至2025年,通辽市文博院联合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库伦旗博物馆等单位开展“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库伦南部柳河上游先秦遗址调查工作,新发现多处先秦时期遗址,让红山文化的面貌越来越清晰。
文物如一块块拼图,不断刷新人们对浩瀚历史的认知。夏商周到战国时期青铜熠熠、秦汉到南北朝时期长城绵延、隋唐到辽金时期繁华境域……陶片上的指纹、青铜器的锈迹、长城边堡的伏脉,人们感受着中华文明的浩荡之河。
风起云涌 合而为一
驱车行至扣河子镇四家子村,在村子西南侧的一处山丘上,“灵安州城遗址”石碑静静竖立。古城历经千年风沙,仅剩几道土梁倔强地挺立,似在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与繁华盛景。
以文物说话,让历史有声。
198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者对灵安州城遗址进行了详细勘察,出土了瓦当、陶饰件、瓷器、铜画押印、石佛等大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出土的一方“灵安州刺史印”,为该城定名提供了确凿的佐证。此印的发现,填补了《辽史》《金史》及《宋史》对灵安州失载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辽代历史地理提供了新的资料。2013年,灵安州城遗址被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库伦旗博物馆馆长杨卫东介绍,灵安州刺史印刻的是汉文篆书,辽代人对中原文字的接受认可非常普遍,在官方印件中,都用汉字,辽代后期汉化程度更高。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让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距离灵安州城遗址直线距离50余公里的奈林稿辽墓群和墓葬,精美的壁画同样耀眼。“这些壁画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技巧娴熟、功力深厚,都为当今罕见。画面中既有中原人又有契丹人,这也是一种民族融合的体现。”杨卫东说。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百川归海。
皓首白须的老将黄忠手握金刀,银须飘摇,策马而上,将一柄宝刀舞得密不透风……这幅定格于库伦旗三大寺彩绘壁画上的《定军山》场景,与《斩马谡》《赶三关》等中原戏曲故事一道,历经岁月变迁仍保存完好。这组精美壁画,充分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通辽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元青花玉壶春瓶,出土于库伦旗境内。在通辽市文博院副研究馆员于光辉看来,元代青花玉壶春瓶作为烧制于江南景德镇瓷窑的精品,却出土于远隔千里之外的北方西辽河流域,其流转轨迹本身,就是当时南北各民族间存在经济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印证。
行走在库伦旗,仿佛步入时光深处:拂过的风皆带文化印记,脚下的土地皆有历史回响。千百年来,多元文化在此交汇、碰撞、滋养,最终互契共生,历久弥新。
火红安代 融古惠今
库伦旗沉淀的历史,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外乡人眼中的风景。如今,历史的风烟散去,这里既保留了旧时的风韵,也展现着年轻的活力。
人们的自由洒脱,化成火红的安代。顿足踏步如同万马奔腾,起伏跌宕但见彩绸翻飞……库伦旗老年体协乌兰牧骑文化艺术中心的排练厅,队员们舞步铿锵有力,正紧锣密鼓为全国老年人广场舞交流活动做着准备。
“安代舞表达的是一种热情、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说起安代舞,艺术中心主任兼团长双白乙拉满脸喜色。库伦旗素有“中国安代艺术之乡”的美誉,这里的人们“手握爬犁即农民、拿起彩绸便舞者”。逢年过节、庆祝丰收、婚嫁喜宴……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卸下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火红的绸巾和热烈的顿踏,生动地传达着人们内心的幸福。
双白乙拉退休后萌生了把安代舞爱好者组织起来,将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的想法。2009年,由他组建的“草根”艺术团正式成立。他带领团员对传统安代舞进行搜集整理,不但把健康的精神追求与美的享受带给广大观众,还使安代舞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2012年6月,艺术团受邀参加在韩国举办的“多彩秋韵——第二届全国中老年才艺展演”,代表作《激情安代》荣获特等奖、创作奖及组织奖。
2018年,这个艺术团划归库伦旗老年体协,队员发展至近60人。双白乙拉说,团员们对安代舞都有着强烈的艺术热情。他们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但只要有演出,大家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儿,全身心投入到排练表演中。
如今的安代舞具有浓厚的北疆文化风貌和健康活跃的艺术特色,已演变为人民健身娱乐的绝佳方式,仅在库伦旗就有200多支安代舞队伍。安代舞已成为舞蹈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夺目。在双白乙拉看来,安代舞对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弘扬民间歌舞艺术有着重要作用,保护传承好安代舞有着重要时代价值。
徜徉于库伦旗博物馆,库伦荞麦、蒙医蒙药、布鲁飞旋,能清晰感受到文脉的流淌。安代舞的伴奏乐器马头琴、四胡、潮尔以其独特的音色相互交织,弹奏出和谐共处、交流互鉴的美丽乐章。
悠久的历史、多变的地貌、坦诚豪爽的各族儿女,孕育出库伦旗多元交融的北疆文化。文物的故事仍在继续,生活的故事正启新章。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许晓岚 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