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人民公安报》头版刊发题为《“一站式”办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乌海海勃湾部门协同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文章,报道了乌海市公安局海勃湾分局聚焦辖区群众急难愁盼,以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依托入驻部门间的协调调度机制、“警调”联动机制,巧用“数智化”平台,为辖区群众提供多元化服务,推动辖区矛盾纠纷“一站式”处置,取得显著成效。
报道全文如下:
7月10日,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受理大厅内,10个综合接待窗口井然有序,前来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
自今年2月乌海市海勃湾区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乌海市公安局海勃湾分局聚焦辖区群众急难愁盼,以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依托入驻部门间的协调调度机制、“警调”联动机制,巧用“数智化”平台,为辖区群众提供多元化服务,推动辖区矛盾纠纷“一站式”处置,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海勃湾区综治中心共接待群众1057人,受理诉求460件,办结453件。
九部门常驻
联动更紧密,工作更高效
“这起历时三年的矛盾纠纷总算化解了!”谈到化解某小区一起因噪声污染引发的邻里纠纷,乌海市公安局海勃湾分局治安管理大队教导员付燕荣长出了一口气。原来,住在楼上的王某经常召集朋友到家中打麻将。住在楼下的张某不堪其扰,多次找王某协商未果,遂买来噪声振动器对抗,加之后来双方子女介入,矛盾升级。海勃湾区综治中心启用后,公安、司法、街道等多次“组团”调解,将这起矛盾纠纷化解。
海勃湾区综治中心按照集中办公、资源共享、统一运行的原则,建立健全入驻部门间的协调调度机制。公安机关会同法、检及司法行政、信访等9部门常驻,民政、卫健、教育、工会等7个部门单位轮驻,形成“一窗口受理、一揽子调处”模式。
“基层矛盾纠纷逐渐复杂化,很多问题不是某一个部门可以独自解决的。现在大家‘门对门’商量、‘手递手’移交,事情好办了很多。”乌海市公安局海勃湾分局治安管理大队驻区综治中心民警宋晓敏介绍,公安力量常驻后,与其他部门联动配合更紧密了,解决问题也更高效、更精准。
“警调”联动
形成四级联调模式
公安机关在化解矛盾纠纷全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乌海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海勃湾大队与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合作,设立“道路交通案件处理工作站”,改变群众两头跑的局面,实现矛盾纠纷早解决。
“我和物业的事儿总算解决了,多亏了民警和综治中心的同志!”近日,家住海勃湾区某小区的王某不停地向社区民警道谢。5月18日,王某与小区物业工作人员魏某因停车问题发生争执,双方僵持不下。社区民警将这起矛盾纠纷迅速推送到海勃湾区综治中心。综治中心召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倾听双方当事人诉求,深入分析矛盾根源,从法、理、情多角度开展调解工作,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海勃湾分局深化“警调”联动机制,融入“警社联动”等协作体系,推动形成“网格排查、村社首调、镇街会调、市区联调”四级联调模式。目前,他们已培育包括“邻里理事长”“初心会客厅”“心事好商量”等在内的38个特色调解品牌,与婚调委、交调委等专业组织共同筑牢基层平安“第一道防线”,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格局。
巧用平台
数智赋能基层治理
海勃湾区综治中心整合“海区e家”等平台,归集32个维度1023万余条数据,形成“社会治理大数据池”。海勃湾公安对矛盾纠纷进行结构化分析、智能化研判,动态掌握风险等级与发展态势,风险预警和矛盾化解能力显著提升。
“随着旅游旺季到来,近期极易发生涉及宾馆、旅店、网约房、民宿的矛盾纠纷,请各派出所做好主动防范工作。”6月15日,海勃湾分局情指中心结合区综治中心提供数据,向辖区派出所发出预警指令。海勃湾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韩建华表示,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平台,我们综治中心实现了群众诉求“7×24小时”响应、全流程闭环处置,有力推动了数据感知前置与智能联动治理。
制作:孙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