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阿拉善

守护胡杨“生命密码” 额济纳旗抢收种源助繁衍

  7月初

  胡杨树种迎来成熟期

  为确保胡杨树种顺利采收

  额济纳旗国有林场抢抓采种最佳时机

  迅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

  开展胡杨种子采集工作

  在额济纳旗胡杨种源区,一棵棵胡杨舒展着嫩叶,枝头间藏着关乎生命延续的“密码”,饱满的黄色种荚在风中轻轻颤动。5米高的树杈间,额济纳旗国有林场的技术员捏着采种钳,小心翼翼地将一串棕红色种荚收入布袋,每个动作都透着对这些“生命种子”的珍视。

  胡杨素有“沙漠英雄树”之称,是我国西北荒漠区防风固沙的核心树种,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胡杨种子的“生命窗口”极为短暂,每年7至8月成熟后,仅3至5天就会随絮飞散,种子一旦失水,24小时内便会丧失发芽能力。“因为胡杨种子的特殊性,我们每次采种都是和时间赛跑。今年7月,我们初监测到种荚转棕红,就立即启动采种预案,抓紧时机进行种子采集工作。”额济纳旗国有林场副场长马青说。

  在种源区临时设立的处理站,刚采集的种荚被整齐地摊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干燥处理。待种子充分干燥后,依托额济纳旗国有林场自主研发的专利设备,进行脱絮、筛选等系列工序,最终将处理好的种子装入容器进行低温储存,确保种子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

  此次采种工作凸显出重要的科研价值。我们采集的不仅是种子,更是胡杨的遗传多样性。”马青告诉记者:“不同生长环境,如河岸、戈壁的胡杨,种子基因各有特点。通过分析这些样本,能筛选出耐旱、抗盐碱的优良种质,为‘三北’工程培育更‘皮实’的苗木。”

  从枝头的精心采集到种库的妥善保存,从细致的处理工序到深入的科研分析,额济纳旗国有林场工作人员每一次筛选,都是在为“沙漠脊梁”胡杨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些种子将破土成林,在防风固沙、守护家园的战线上,为我国西北荒漠区的生态保护事业贡献力量。徐晓玲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