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阿拉善

媒体聚焦阿拉善丨四问四答谈“合龙”

  近日,实践杂志社聚焦阿拉善盟1856公里防沙阻沙带“合龙”这一绿色超级工程,在其理论宣传平台“识见”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四问四答谈“合龙”》。全文如下:

 

  7月6日,阿拉善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终于合龙了!

  这条绿色长城像一条巨龙,把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紧紧锁住。

  消息一出,引发新华社、央视、人民网等各大媒体及全网高度关注与点赞。

  01 这一工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这是一项令人瞩目的绿色超级工程。

  看一组数据:

  1856公里:这是绿带总长,相当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它有效阻止了三大沙漠“握手”连片的危险趋势,成为守护家园、保卫黄河、阻挡风沙的生命线。

  45年:这是一个时间跨度。1980年阿拉善盟建盟以来,面对荒漠化威胁,一代代治沙人胸怀大局、矢志不渝,在风沙前线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

  1亿亩:这是累计植绿的面积,相当于近7个北京市。尤为不易的是,这是在阿拉善,一个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的极度干旱区,在三大沙漠的围困下“抢”出的绿色空间。

  这里治沙难度极大,“种十棵树活不了一棵”、流动沙丘占七成以上,一场大风就可能让数月辛苦化为乌有。1856公里、45年、1亿亩,这些数字背后,是几代人不懈奋斗的结晶。

  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治沙前沿。图片来源:“阿拉善融媒”微信公众号

  02 这一喜讯,为何牵动亿万人心?

  这关乎迫在眉睫的生态安全。

  “不怕黄河决了口,就怕沙漠手拉手。”这句民谚道出了北方生态的严峻挑战。卫星监测显示,巴丹吉林沙漠曾以每年15到20米的速度逼近腾格里沙漠。一旦三大沙漠彻底“握手”,形成的巨大沙海将威胁河套粮仓、河西走廊,遇到大风天气,吹起的沙尘暴将直逼京津冀。

  历史的伤痛,今犹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三北”地区年均沙化扩张21万公顷,风沙日超80天。而主战场阿拉善,面临世界级治沙难题: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流动沙丘广布。

  生态屏障,重任在肩。自1978年启动“三北”工程,到2023年部署“三北工程攻坚战,内蒙古始终是主战场,承担着全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中“两个半”的重任,60%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压在身上。阿拉善更是关键,境内三大沙漠面积占内蒙古沙漠总面积的83.04%,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最近处仅剩“最后一公里”。

  此次1856公里锁边林草带成功合龙,恰如卡住沙漠咽喉的“生命锁扣”,它有效阻止了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进一步连片的趋势,守护了河西走廊生态廊道,巩固了贺兰山生态屏障,并为东风航天城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

  这项历时近半个世纪完成的重大生态工程,显著拓展了祖国北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图片来源:“阿拉善融媒”微信公众号

  03 这一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这一成果的取得,源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力量。

  靠的是跨区域协同作战。

  省际联动,内蒙古甘肃率先签署协议,青海、新疆协同,四省区合力阻击跨境沙源。

  盟市协同,巴彦淖尔市与阿拉善盟在刘拐沙头创新“治理-供地”机制,建成11公里立体防线(乔木挡沙、灌木阻沙、草方格固沙),显著减少乌兰布和沙漠入黄泥沙。

  旗县携手,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与甘肃民勤县跨省合作,蒙宁联防项目扎实推进。

  跨越行政区域的巨大合力,凝聚成缚沙的绿色长龙。

  靠的是创新N种治沙模式

  “以路治沙”:2024年26条穿沙公路建成,450公里路基发挥固沙作用,治理流沙85.8万亩,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

  “光伏治沙”:在腾格里南缘推进,板下种植柠条,年治理面积5万亩,同时产生超1亿度清洁电力,板下经济作物助力牧民增收。

  “以工代赈”:额济纳旗3000农牧民参与生态管护,年增收超千万元,形成生态保护的利益共同体。

  此外,草方格固沙、节水灌溉造林、飞播造林种草等技术的应用,以及沙产业(如梭梭嫁接肉苁蓉、沙棘深加工)的发展,形成了多元治沙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穿沙公路两侧绿意葱茏(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靠的是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

  殷玉珍四十年治沙,誓言“宁肯种树累死,不让沙子欺死”;王建刚扎根额济纳戈壁,种下31万亩绿色;磴口县青年突击队一代又一代接力,七十载坚守治沙一线;还有广大群众参与“我为‘三北’种棵树”行动,凝聚起全民治沙的力量。

  他们的奉献,是缚住沙龙最坚韧的链条。

  04 这一“合龙”,是不是终点?

  这绝非终点,而是新一轮攻坚的号角。

  防沙治沙如滚石上山,不进则退。

  2025年内蒙古已部署总攻:目标治理2000多万亩沙地,其中140多万亩依托风光电一体化工程;建设2500公里穿沙公路,带动治沙455万亩;提升机械治沙覆盖率至50%。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技术革命与自然极限的正面交锋。

  守住绿洲比开拓更难。今年3月,内蒙古党委书记孙绍骋就强调:2000万亩是“硬任务”,必须“治”“保”两手抓。“治”是高效推进新战场,“保”是严防毁林毁草,守牢每一寸收复的土地。

  近日,孙绍骋书记在阿拉善调研时更具体部署:当前,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顺利实现合龙,要注意加固扩面,巩固住来之不易的成果。要强化就地取材,节约治沙成本,加大机械治沙力度,想方设法提高苗木成活率,确保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要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更好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沙海无言,青山为证。 

  这条北疆绿色屏障,关乎国家生态安全;这场防沙治沙战役,本质是生存空间的争夺。

  合龙,仅是锁住扩张的第一步。唯有持续投入、科学管护、创新机制,让绿色防线日益坚实,才能为子孙后代守住发展根基。

  这是“国之大者”,是内蒙古的铁肩担当,更是交给子孙后代的答卷。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