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三大沙漠1856公里“锁边带”合龙,内蒙古45年的绿色守望!

  7月6日,当最后一个草方格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压实,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终于合龙,它宛如一条巨龙般横亘于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之间,为我国的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这一壮举不仅标志着人类在治沙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更彰显出我们保护家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

  阿拉善盟地处我国西北部,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盘踞于此,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当地国土面积的35.07%,更占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是我国荒漠化程度最高、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为有效遏制三大沙漠蔓延汇合“握手”之势,经过45年的不懈奋斗,阿拉善构筑起这条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如此宏大的规模,在人类治沙史上堪称奇迹。这条绿带紧紧锁住三大沙漠,为我国北方地区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这一历史性逆转的背后,是无数治沙人的无私奉献与锲而不舍。他们在这片极度干旱、治沙难度极大的土地上,用双手“抢”出了近1亿亩的绿色空间,相当于近7个北京大小。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凝聚着治沙人的智慧与汗水。

  防沙阻沙带的合龙,对于阿拉善乃至全国来讲,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北方地区,生态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沙尘暴频发不仅影响了空气质量,而且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旦三大沙漠彻底连片,形成的巨大沙海将对河套粮仓、河西走廊等重要地区构成毁灭性打击。因此,防沙阻沙带的建设,不仅是对阿拉善的重大贡献,更是对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它有效阻止了沙漠进一步扩张,守护了河西走廊生态廊道,巩固了贺兰山生态屏障,并为东风航天城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

  创新治沙模式是核心,跨区域协同作战是关键。内蒙古与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签署协议,共同阻击跨境沙源,形成强大合力。同时盟市、旗县之间也加强合作,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使得治沙工作更加高效有序。

  当无人机在腾格里沙漠上空编织固沙网格,当光伏板在巴丹吉林边缘点亮绿色能源,阿拉善用科技利剑劈开生态困局。通过“以路治沙”“光伏治沙”“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草方格固沙、节水灌溉造林、飞播造林种草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和质量,沙产业发展也为治沙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合龙只是锁住扩张的第一步。今年,内蒙古将纵深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以模式创新和科技赋能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计划全年完成防沙治沙2000万亩以上。

  治沙人的坚守是这场胜利的基石,加强生态管护与监督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严防毁林毁草行为,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有效保护。此外,还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等,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科学管护与创新机制,让这道绿色防线日益坚实,为子孙后代守住发展根基。

  当北斗卫星俯瞰大地,光伏矩阵与梭梭林海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荒漠变绿洲的奇迹,更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敬畏。阿拉善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态治理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的竞赛,是发展模式的革命,更是人类文明形态的转型升级。这道用科技铸就的绿色长城,终将成为守护美丽中国的永恒丰碑。 (柳文杰)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