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六个坚持”原则,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改革全过程的价值主线。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加速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科学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层意蕴,深入探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既深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又凝结着中国改革实践的历史经验,更回应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深刻揭示人民群众既是推进改革的主体动力,又是一切改革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恩格斯深刻指出,改革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在群众中有足够的拥护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拓创新,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秉持群众史观,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力量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践伟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既坚守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理论内核,又赋予其以改革增进人民福祉的时代内涵,为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实践的历史经验。回望改革开放40余年的壮阔历程,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改革突破的关键密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发轫于小岗村农民“敢为天下先”的大胆探索,最终成功激发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潜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回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转化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历史性成就。改革实践之所以不断取得成功,正是因为改革方案源自人民的实践创造,改革方向应人民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改革成效以人民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改革只有与人民同频共振,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支持;改革成果只有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回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显著提升。无论是优化营商环境以激发市场活力,还是推进共同富裕以缩小收入差距;无论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破解“一老一小”民生难题,还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建设美丽中国,其根本指向都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这就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精准聚焦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出更多有温度、有力度的制度性改革举措,切实增强改革的普惠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归。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导向,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方向推进。

  改革为了人民,聚焦民生关切精准发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改革为突破口,在教育公平、就业质量、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关键民生领域加大攻坚力度,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覆盖面,重点强化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资源倾斜力度,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均等化水平,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益。

  改革依靠人民,激发群众主体参与活力。人民是改革的实践主体和力量源泉。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参与机制,保障群众在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全链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托社区议事会、公众听证会、网络问政平台等制度化载体,广泛吸纳民意、汇聚民智,推动改革举措更接地气、更合实际。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及时总结推广群众首创的实践经验,形成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有机结合的改革格局。同时,健全社会监督体系,通过政务公开、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多元渠道,规范权力运行,确保改革始终在群众监督下推进。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筑牢公平正义制度根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动态平衡机制,确保改革措施制定与政策设计始终围绕人民需求展开。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改革红利更广泛、更均衡地惠及全体人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分配体系,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强化法治保障,以制度刚性确保改革举措依法实施、有序推进,为实现共同富裕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历史巨轮浩荡前行,始终奔涌着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民生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我们要扎根人民沃土,以更深厚的为民情怀、更精准的惠民举措、更高效的利民机制,推动民生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徐琳、王秀艳分别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