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种子,能萌发出怎样的生机?
一颗文化种子,又能迸发出怎样的精彩?
盛夏7月,延安宝塔区河庄坪镇兀里红谣,村歌村舞精彩纷呈、安塞腰鼓豪放激昂、乡村市集人声鼎沸……充满乡土气息与欢乐氛围的“村晚”,为乡亲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无独有偶,远在千里之外的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草原,悠扬动听的民族歌曲直击人心,磅礴大气的草原之舞跃动枫林,婉转悠远的马头琴声叩响归途……量身定制的“文化大餐”,让农牧民既饱了眼福,更饱了精神。
文化浸润人心,是最柔软持久的振兴力量。不管在延安还是在内蒙古,不管是热火朝天的“村晚”还是丰富多样的“送文化”活动,无不是播下了文化的种子,结出了惠民的果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乡村播撒文化的种子,有利于反哺文化振兴,让更多的民间文艺得到曝光机会,让更多的乡村风土人情被看见、被发掘。在乡村播撒文化的种子,有利于培育文明乡风,以文化之力引导向善、向美、向好的精神面貌,自然会推动乡风民风正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在乡村播撒文化的种子,有利于推动产业兴旺,以文赋能、以文兴业,探索文旅融合、农艺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少地方在文化兴中实现产业旺,让软实力作出硬贡献。
如何更好在乡村播撒文化种子,有几个话题绕不过。首先,“土”的本味不能变质,要突出地方特色,主打一个“本土化”,多呈现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让内容接地气、有生活。其次,“新”的元素多多引入,要加强创新探索,不断创新文化+模式,让各种资源催生出奇妙化学反应。最后,“融”的旋律不能走音,要赋能更多可能性,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吸纳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以融合发展于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不仅是乡村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引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每一颗“文化种子”在乡村田野落地生根,乡村振兴的图景便有了更温暖的注脚。(安华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