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鄂尔多斯

让鄂尔多斯非遗珍宝绽放璀璨光芒

  夏季,内蒙古草原迎来最美的季节。近日,“歌游内蒙古 相约那达慕”宣传推广活动在京津冀地区举行。鄂尔多斯带着草原儿女的深情厚谊,将长调民歌的悠扬、马头琴的激昂、蒙古族刺绣的绚丽呈现在京津冀市民的面前,搭建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这场跨越千里的非遗展演,是一次文旅推介,更是一场文明对话,让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活化石。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非遗更是璀璨夺目。从雄浑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到动听的漫瀚调,从庄重的成吉思汗祭典到灵动的乌审走马竞技,从精美的蒙古族刺绣到醇香的传统奶制品制作技艺,鄂尔多斯的非遗项目跨越传统音乐、民俗、体育、技艺等门类,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鄂尔多斯人民智慧的结晶,见证着鄂尔多斯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深挖非遗消费潜力,是激活草原文化生命力的关键路径。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鄂尔多斯将非遗资源转化为体验式消费场景,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将传统赛马竞技与研学旅游结合,开发“小青马”主题IP,推出走马驯养体验、马文化研学课程,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周边牧民增收20%以上;伊金霍洛旗“你好·赛百闹”非遗工坊将传统游戏“点油钵儿”转化为便携桌游,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开发竹柳编画、掐丝珐琅饰品等现代文创,2024年营收突破160万元,复购率达35%,既实用又具艺术价值,深受消费者青睐。

  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多方协同发力。鄂尔多斯设立专项保护资金,构建三级非遗名录体系,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9位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位居全区前列;高校教育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开设非遗保护专业,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将传统技艺纳入选修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传承人才;企业创新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蒙艮仓银饰复兴传统工艺,匠星木作将蒙古族纹样融入现代家具,这些产品不仅受到市场认可,更成为传播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积极搭建传承平台,杭锦旗古如歌协会通过“传承人+乌兰牧骑+中小学”的模式,让濒危的宫廷歌曲重新唱响草原。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续。鄂尔多斯非遗以崭新之姿昂首迈向未来,应当全力保护、传承并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活”起来、“火”起来,让非遗真正成为鄂尔多斯的一张亮丽名片,让世界感受到鄂尔多斯非遗的独特魅力。(孙永芳)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