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浙江以“产业踏新潮·数字启新航”为主题的沉浸式研学,为我们打开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视野。对标浙江实践,深刻认识到,通辽作为“科尔沁草原明珠”和“西辽河文化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独特,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亟待探索新路径、突破转化瓶颈?
浙江文旅融合的三大核心启示
浙江的实践深刻表明,文旅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系统性创新,其精髓可凝练为三大核心启示:
启示一:以数字蝶变激活文化基因。浙江将数字化作为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核心引擎,推动静态资源向可交易、可衍生、可沉浸的活态数字资产跃升。其系统性做法在于:构建全域文物监管体系、驱动非遗年轻态传播、打造文化基因数据中枢。
启示二:以场景革命重构体验价值。浙江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刻践行了“场景即产品,体验即消费”的新逻辑。其核心在于空间价值的深度挖掘。
启示三:以机制创新驱动全域协同。浙江构建了“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三链深度融合的支撑体系。政策精准发力、区域高效协作、生态活力充沛。
直面发展瓶颈,深挖禀赋潜力
剖析通辽文旅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当前亟需破解四大关键瓶颈:
一是文化资源“活化梗阻”。哈民、南宝力皋吐等重大考古遗址的学术价值与公众认知存在鸿沟,“云上西辽河”平台建设滞后,大量文物承载的文化密码未能有效解码为公众资产。非遗传承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市场化路径不畅等挑战,整体生态脆弱。承载乡土记忆的传统风貌(如阿古拉嘎查囤顶房)加速消亡,民间自发保护行动凸显系统性机制的缺位,地域文化肌理完整性受损。
二是产业运营“低效断链”。虽有库伦旗银沙湾等景区通过活动成功引流,但文化体验深度不足导致消费转化率偏低,“匆匆过境”现象突出。季节性失衡严重,“夏旺冬淡”导致设施利用率低,冬季成熟IP缺失。产业主体呈现“小、散、弱”特点,缺乏龙头引领,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高效产业链条尚未健全,资源市场溢价能力不足。
三是数字赋能“悬浮浅层”。数字基础薄弱,“云上西辽河”等平台数据整合远滞后于资源总量。技术应用多停留于信息展示,缺乏深度交互与沉浸感,未能让游客真正“走进”历史。应用场景集中于票务等基础服务,在游客洞察、需求预测、遗产监测、流量长效转化等核心环节渗透不足。
四是机制保障“协同乏力”。西辽河流域文化整体性挖掘涉及多省区,跨域协作机制不畅,沟通成本高,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压力大,社会资本引入渠道和激励机制不足。管理层面存在权责边界不清、“多头管理”现象,影响政策落地效能和项目推进效率。
实施五大攻坚行动,锻造北疆文化新质生产力
破解瓶颈,关键在于立足西辽河文化基因,融合浙江经验精髓,实施系统性变革。建议聚焦以下五大攻坚行动:
一是实施数字基因激活工程,筑牢文化传承根基。加速全要素数字化转化。系统推进文物、非遗建档,构建全域覆盖的“西辽河文化基因库”。对哈民、南宝遗址核心区进行高精度扫描与VR场景重建,用动态沙盘活化史前图景,打通2746处文物点数据孤岛,构建“一物一码”数字资产图谱。创新云端活态传承模式。建立“数字化师徒工坊”,借力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以微综艺、直播展现技艺,吸引青年参与。推动非遗工坊与电商共建“线上博览馆+线下体验站”,开发非遗盲盒、数字藏品,贯通技艺传承与市场通道。打造开放共享学术平台。联合吉大考古、社科院等共建“西辽河文化数字实验室”,开放考古数据与成果。开发“文化探源”互动程序,使学术走近大众。设立“数字文化创客基金”,鼓励青年运用游戏引擎、AIGC技术孵化本土“黑神话:悟空”级IP。
二是实施场景生态重构工程,培育沉浸体验动能。重塑空间叙事价值。以“时空折叠”理念,在遗址公园、传统村落嵌入沉浸叙事。运用全息戏剧、环境投影升维文物展示,变静态陈列为多维对话。构建全时体验链条。破局“夏旺冬淡”,统筹打造“春识草原·夏游牧野·秋赏艺术·冬习非遗”四季产品。冬季重点建设“非遗暖冬”体验带,联袂浙江乌镇、南浔推出“北习非遗·南品雅韵”跨域联程产品,以文化互补激活冷资源。延伸符号消费价值。在悦来河、孝庄园等场景,开发科尔沁皮艺书签、西辽河AR明信片等地标文创,转化文化符号为穿戴、家居、收藏品。推出“AR美食寻宝地图”导引特色风味,打造“非遗手作直播工坊”,推动科尔沁刺绣、潮尔音乐等融入现代消费,实现“流量变留量、打卡变刷卡”。
三是实施全链产业跃升工程,打造融合发展引擎。强化重大项目引领力。聚焦西辽河生态文旅区、莫力庙农文旅融合等引擎项目,建立“政策包+资源包+服务包”一体化推进机制,搭建全生命周期数字监管平台,形成“谋划—开工—示范”滚动发展格局。培育梯次企业主体群。设立文旅新质生产力基金,重点扶持智慧文旅、数字创意。实施“传统业态焕新计划”,推动农牧家乐升级主题民宿。建立企业梯度培育库,提供定制化成长方案。创新乡村共富利益链。联动浙江、湖北等省,探索组建“北牧南耕”村群联盟。推广“景区带村、合作社联户”模式,建立非遗订单保底收购、乡村旅游入股分红等机制,确保农牧民深度参与、共享收益。
四是实施机制协同畅通工程,优化要素保障环境。牵头建立“西辽河流域文化保护联盟”,推动蒙冀辽吉共建考古研究平台、联办学术论坛。探索流域生态补偿、碳汇权益交易,将科尔沁草原碳汇能力转化为文旅项目融资资本。创新要素保障模式。设立传统村落保护专项基金,建立“中央资金引导+地方配套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探索出台《文旅混合用地指引》,允许非遗工坊等弹性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推行“点状供地、立体开发”,盘活闲置校舍、粮仓等存量空间。推行文旅市场“包容期”监管与跨部门联合执法“正面清单”。深化“一码通游”服务,景区布设满意度评价终端。开展导游职业尊严提升行动,建“金牌导游工作室”,营造近悦远来生态。
五是实施跨域共荣对话工程,拓展文化影响力。拓展“村群联盟”合作,共建“理念共商—资源共联—市场共拓”范式与乡村运营人才基地。开发“草原非遗研学+江南数字创客”特色产品,开通杭通文旅直通车,发行“长三角—科尔沁”惠民联名卡。构建立体传播体系。联合央媒制作西辽河文化纪录片,开设“西辽河文化VR展厅”。推动哲里木版画、科尔沁民歌、安代舞等精品参与国际交流。引入前沿技术开发“西辽河文化”主题沉浸式游戏,以Z世代语态传播古老文明。支持企业借力“一带一路”,推动蒙医药、版画、皮雕等特色产品走向世界。
通辽文旅的破局重生,核心在于以系统性思维破除转化梗阻,将西辽河深厚底蕴与数字时代浪潮、浙江先进经验与本土特色禀赋深度融合。激活沉睡的“文化富矿”,锻造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北疆文化新质生产力”,书写资源活化、价值跃升的文化兴市新篇章。
(辛欣 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