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旋律如潺潺溪流,辽阔的草原气息扑面而来。近日,一场以“马背长歌 人类非遗——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与文化讲唱会”为主题的演出,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上演。来自东乌珠穆沁旗的32位民间长调歌手,用天籁之音将蒙古族音乐瑰宝展现在首都观众面前。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道”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道”为“歌”之意。它的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婉转,歌词多围绕草原、骏马、牛羊等元素,用歌声描绘出草原的壮美与牧民的生活,是极具游牧文化特色的声乐艺术。蒙古族长调被誉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早在2005年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次讲唱会由国家大剧院主办,查干夫长调名家工作室承办,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等多家单位协办。“我们不仅要让长调民歌登上艺术殿堂,更要完整呈现服饰、民俗等乌珠穆沁长调的演唱仪式,让观众领略长调的魅力。”蒙古族长调民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乌珠穆沁长调协会会长查干夫道出活动初衷。
演出现场,民间长调歌手们身着华丽庄重的蒙古族服饰,以独唱、合唱等形式演绎经典曲目,从悠远辽阔的《宝拉根杭盖》到宴会歌《茂密的蓬松树》、婚礼歌《铁青马》,再到草原赞歌《太平盛世》,每一首都还原了草原婚礼、蒙古包聚会的原生态场景。活动发起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感慨道:“这不仅是一场民歌演出,更是一次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历史久远,它的唱法和腔词关系也有独特的韵味,具有很强的仪式性,非常感染人。”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长调文化,张天彤还邀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玉成、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乌兰其其格,现场讲解长调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蒙古族敖包祭祀等民俗文化。
演出结束后,民间长调歌手们应邀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汇报讲唱会,还走进了“北京音乐广播FM97.4—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与文化讲唱夜”直播间,分享了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及其背后的故事。“今天在国家大剧院聆听长调,现场的感觉是非常直接的,没有任何外扩和混响的加持,用纯粹的人声去演唱,更能感受到长调的魅力和悠远。走进直播间近距离聆听时,更被这份纯粹震撼,虽然歌词内容完全听不懂,但闭上眼睛听的时候,仿佛置身于草原,我能感受到生命力。”北京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中心主持人泽华说道。
据了解,这场演出受到了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网、光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这不仅是长调艺术的生动展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扎拉嘎 乌云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