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籽籽同心 共筑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盛夏的乌拉特草原绿意盎然,马兰花在风中轻舞,一派旖旎风光。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渡·阴山 游北疆”越野活动现场,一辆辆越野车疾驰而过,闪烁着警灯的“草原110”巡逻警车始终默默守护在侧,这抹蓝光与暮色中的草原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安定和谐的幸福画卷。

  这是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全力护航人民群众平安、维护边境辖区安宁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支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强边固防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民生为本的边疆治理新路子,用忠诚与担当筑牢北疆“钢铁长城”。

  “边境石榴籽家园”:握指成拳聚合力

  巴彦淖尔市边境管理区面积广阔,达3.38万余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51%。这里居住着11个民族的1.34万群众。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对边境治理构成严峻挑战。

  “单靠有限的警力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边境管理形势,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党委形成共识。2024年6月,“边境石榴籽家园”应运而生并正式启动。以支队所属的11个边境派出所为依托成立“边境石榴籽家园”,并牵头成立“边境石榴籽”联合党支部,整合边境地区109个党组织的力量,签订“边疆基层战斗堡垒集群”联建协议,推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

  “今天的联席会,我们重点研究边境管控盲区治理、边境设施维护升级,以及边境地区生态资源保护联合执法等工作……”6月18日,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巴音前达门边境派出所“边境石榴籽”联合党支部召开联席会议,巴音前达门苏木等13个联建单位齐聚一堂,围绕边境治理难点共商良策。

  工作中,联合党支部建立常态化“月度联席会议”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兴边富民政策落实、边境设施维护、跨境违法犯罪联防联控等纳入核心议题,定期共商共议解决方案。同时,结合实际开展送医送药下乡、联合主题党日、“那达慕”警民共建等接地气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度。

  运行以来,“边境石榴籽家园”成效显著:支队各级抓获嫌疑人6人,查获网上逃犯等人员4名,收缴枪支1支、子弹216发、管制刀具49把,切实筑牢了边境防线。

  “强边固防直通车”:服务群众零距离

  “其其格大娘,您要的新鲜蔬菜、降压药和按摩枕都送到啦。”每周三,乌拉特后旗边境管理大队民警李强、张津瑞都会驾驶着“强边固防直通车”,穿越700多公里的戈壁草原,为3个苏木17个嘎查的边民运送生活生产物资。

  在巴彦淖尔市边境辖区,提起“强边固防直通车”,边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2009年,全区围封禁牧、撤乡并镇、生态移民等政策在边境地区相继实施,边民大量内迁,一些商店、旅店关张。为解决群众购物难的问题,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启动“强边固防直通车”,根据群众所需,定期到附近城镇为边境辖区群众代购各类生产生活物资,结合入户走访、普法宣传等时机,同步免费配送至群众手中。2016年,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以“强边固防直通车”为依托,创新推出“警邮便民邮路”管理服务新品牌,拓展融合“互联网+民生警务”服务模式,为群众代购代付代取代送网购物品,实现偏远嘎查“快递到家门”“代销无忧愁”。如今,直通车更化身流动服务站:调解纠纷、法律宣传、送证上门……车轮所至,服务必达。

  据统计,“强边固防直通车”年均行驶里程达15万公里以上,累计代购代送各类生产生活物资、邮件包裹1.6万余件,传递报纸杂志2万余份;为群众代办各类行政审批事项300余项;帮助群众代销牛羊肉、奶制品等特色农牧产品价值超过100万元,直接为群众节约交通、物流等成本50余万元。

  “警+X”:多元解纷促和谐

  “我的血汗钱终于到账了,感谢民警同志。”多名务工人员看到手机上的银行到账短信后,愁容顿展。

  去年岁末,甘其毛都镇某工程项目部因资金周转问题,拖欠了138名务工人员共计264万余元工资。这些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外地,薪资被拖欠后生活陷入困境,部分人员情绪激动,矛盾一触即发,形势一度十分紧张。

  接警后,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迅速启动“警+X”多元调解机制,联合多部门组成专项调解队,多次组织召开协商会议,围绕争议焦点逐一梳理、反复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调解队的持续监督下,264万元工资陆续发放到位。

  为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建立“警+X”多元调解机制。依托基层派出所,联合驻地法院、司法所、综治办、劳动监察、行业组织、群防力量等多元主体,设立专门调解室或流动调解点,通过定期联合办公、线上协作、前置走访等方式,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服务前置。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涉及人数、紧急程度和潜在风险,建立了红、黄、橙三级预警机制,确保对各类矛盾纠纷精准识别、科学施策、分级化解。2024年,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各级通过“警+X”多元调解机制调处草场纠纷、邻里矛盾、经济纠纷等各类案件280起,化解率达到97%。

  走进支队警史馆,各类奖牌奖杯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这支队伍六十余载戍守北疆的光辉历程。5月23日,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荣誉不断刷新,唯有一代代戍边民警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始终如初,坚如磐石。(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安寅东  通讯员  李文超)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