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阿拉善

“让村里的地更肥、日子更甜”

  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的戈壁边缘,瑙干陶力嘎查的田间总飘着一股特别的味道。曾让养殖户头疼的畜禽粪污,如今在嘎查的微生物肥料加工中心“打个转”,就成了能让农产品增产、土壤变肥的沼液肥。

  “你看这玉米,秆子比去年粗一圈,穗子也沉了!”嘎查农民徐军先蹲在自家地里,扒开层层绿叶让记者看。这位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农民,去年还是个“化肥老顽固”,今年却成了村里沼液肥的“铁杆粉丝”。他算过一笔账:用沼液肥不仅每亩地能省下20多元的化肥钱,政府还给19元的地力补贴,去年秋收时亩产竟多了200斤。“以前嫌麻烦,现在才知道,这‘变废为宝’的肥,比啥都管用!”徐军先笑着说。

  这“点粪成金”的魔法,就藏在嘎查东头那片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里。2023年,嘎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共匹配400万元资金建起了微生物肥料加工中心。

  在该中心车间,粪污经过固液分离、微生物发酵、分级过滤等程序,成为农户们抢着要的沼液肥。负责人李万虎介绍:“咱这肥是‘量体裁衣’的,专门针对本地的盐碱地调了配方。去年试销时农户还半信半疑,今年订单直接翻了三四倍,地里上肥的时节,拉肥的车就没断过!”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不仅解决了“粪污满地堆”的老难题,还让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加工中心今年已“消化”了200多吨粪污,生产的沼液肥成了周边种植户抢着要的“宝贝”,仅这一项,预计能给嘎查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以前是‘生态包袱’,现在成了‘集体财富’。”嘎查书记高伟站在加工中心的储肥罐前,望着远处连片的耕地,眼里满是欣慰,“以前农户们使用化肥种地,土壤板结、盐碱化严重,再过几十年,不知道我们这片地还能不能长庄稼。现在用了咱的肥,都能种出好庄稼了。”

  如今,加工中心的厂房已圈出一片新空地。高伟说:“下一步计划增加一套固体肥料生产线,让液体肥管浇灌、固体肥培地力,把产业链再拉长些。不光要让粪污变肥料,还要让肥料带起更多产业,让村里的地更肥、日子更甜。”

  夕阳下,加工中心的管道折射出金色的光,沼液肥顺着田间的滴灌带,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土地。在这片曾经贫瘠的戈壁滩上,一个小村庄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故事。

  (王筱瑜)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