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西夏陵申遗成功是崭新起点

  近日,从法国巴黎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处坐落于贺兰山下的文化遗存,以独特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也让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60项。

  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见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存续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西夏文,构建了兼具中原礼制与游牧特色的陵寝制度,却在历史更迭中逐渐淡出视野。如今,陵寝遗址中的残碑、夯土台基与砖瓦构件,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鲜活实证。

  从长城到良渚,从故宫到西夏陵,60项世界遗产串联起的,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不曾中断的“活证据”。这其中既有妇孺皆知的文明地标,也有西夏陵这样小众而璀璨的存在;既展现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彰显了边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遗产共同证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延续性,更在于包容性。

  世界遗产是文明对话的通用语言。这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以遗产为桥,与世界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真正的遗产保护,既要抵御岁月侵蚀,更要留存文明温度。这一理念已在多地得到践行:敦煌莫高窟以数字化技术保存壁画,兼顾保护与参观需求;福建土楼通过“活态传承”,让原住民生活赋予遗产烟火气。西夏陵的保护,不仅是对夯土堆的守护,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留存,为人类理解历史提供了多元可能。

  在西夏陵遗址公园,有一个动人的场景:当地中小学生跟着老师临摹西夏文,在考古体验区尝试用古法制作砖瓦。孩子们或许暂时读不懂那些文字,但当指尖触碰到与八百年前相似的泥土,一种跨越时空的文明联结已然形成。这正是遗产传承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保下来”,更要“活起来”。对西夏陵而言,未来或许可以通过VR技术重现西夏王朝的市井繁华,通过西夏文数字化库让古文字可查可读,通过学术研讨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忽略的历史。唯有如此,才能让遗产走出小众圈层,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养分。

  贺兰山依旧巍峨,西夏陵的夯土堆在夕阳中静默矗立。它们见证过王朝更迭与风沙洗礼,如今以世界遗产之名获得新生。文明的价值不在于永恒,而在于被看见、理解与传承。当更多人凝视遗产背后的文明密码,文化自信将愈发坚实,人类精神家园也将因多元文明的共生而更加丰盈。 (孔德淇)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