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海

四链生金!挺起乌海“硬脊梁”

  工业,是乌海市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当前,乌海市立足优势,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固态电池、BDO、现代煤焦化、有机硅4条全产业链,推进产业由低端向高端、产品由初级向高价值攀升,着力构建与市情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BDO一体化产业链:

  绿色循环引领产业升级

  走进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型BDO生产装置、BDO储罐矗立,管道密布如“工业森林”。中控室内,工作人员紧盯屏幕,实时观察生产设备参数,确保生产平稳有序。

  “乌海矿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该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刘兴旺介绍,“我们采用了先进的BDO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在同行业内有明显竞争优势。”

  依托地区产业集群优势,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已构建起“煤-电-石灰石-电石-BDO-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聚酯产品”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由料变材、由材成器”的循环产业模式。30万吨/年BDO项目、12万吨/年PTMEG项目及配套的碳化钙升级改造项目、55万吨/年甲醇综合利用项目等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目前,乌海市已引进实施5个BDO及其配套产业项目,预计到2027年,乌海市BDO产能将占全国总产能的30%以上,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前,乌海市已构建“煤-甲醇-BDO”的完整产业链,形成BDO及下游产能177万吨。

  固态电池产业链:

  新材料赋能新能源发展

  乌海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清陶能源固态电池专用材料项目,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清陶能源公司从上游专用原材料到固态电池制造,再到固态电池应用与回收,实现了固态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其制造的固态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耐高温、长寿命等优点,已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领域推广应用,市场前景好。

  “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计划建设年产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10GWh固态电池及储能系统,以及配套的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办主管贾云波介绍,“项目一期占地面积315亩,2026年一期将全部建成投产,建成后具备年产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产能。”

  清陶能源公司打造的固态电池专用材料零碳产业园,将为乌海市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及新能源产业转型提供强劲支撑。

  目前,乌海市已形成“煤-焦炭-沥青-针状焦-石墨负极材料”的完整产业链,为固态电池一体化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煤焦化产业链:

  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突破

  在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包装车间自动化设备全力运转;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炭黑产品进行吸碘值、吸油值测定。公司生产的炭黑是由煤焦油中的高沸点馏分炭黑油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制得,主要应用于橡胶、油漆、油墨等行业。

  “我们生产的炭黑主要成分是碳单质,并含有少量氧、氢、硫等元素,在多个行业都有广泛应用。”公司生产负责人张智广说。

  从普通炭黑到特种炭黑,再到超导炭黑,多年来,该公司始终坚持“夯实炭黑主业、深耕精细化工产业、开拓新材料板块”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布局,与园区及周边地区煤焦化企业携手循环发展,打造一条完整的炭黑产业链。

  近年来,乌海市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通过创新链布局推动能源产业提质升级。目前,乌海市已形成“煤/焦炭-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煤/焦炭——煤焦油/粗苯深加工”等产业链,让传统煤焦化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有机硅产业链:

  智能升级助推价值跃升

  近日,记者走进卡博特恒业成高性能材料(内蒙古)有限公司的气相混炼胶生产车间,只见全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批批高纯度气相二氧化硅产品走下生产线并完成封装。

  “公司延伸产业链的最终目标就是从单一的销售原材料变为销售种类多样的终端制品,最大程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卡博特恒业成高性能材料(内蒙古)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毕红表示,有机硅位于硅基新材料产业链的中游,乌海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工业硅、甲醇、盐酸、氯甲烷及煤炭等有机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企业落户乌海,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还大量消耗当地化工企业的副产物,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

  乌海市立足地区转型发展实际,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合理布局多晶硅、单晶硅、颗粒硅项目,发展下游配套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配套产业。下一步,乌海市将抓好兴发一期10万吨工业硅、晶圣光伏组件及发电薄膜等项目建设,加速布局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攀升。

  直面发展难题,勇于变革创新。“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乌海市加快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