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来乌兰察布赴一场草原上的味蕾之约

  图雅制作黄油酸奶饼  翟辉 摄

  从黄油酸奶饼到丰镇月饼,乌兰察布的非遗美食以最本真的味道,将草原文化融入日常烟火。手艺人们用坚守与创新,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成为连接故乡与远方的味觉纽带。

  在乌兰察布的街头巷尾,非遗美食的香气总能勾住行人的脚步。这里既有草原儿女的家常滋味,也藏着跨越百年的集体记忆。

  黄油酸奶饼:草原味道的活态传承

  不足5平方米的小摊上,图雅的奶酪饼飘着浓郁奶香。案板前,金黄的面团在她手中翻飞——按压、翻面、入锅,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作为土生土长的蒙古族手艺人,图雅制作黄油酸奶饼已有20余年,这项家族传承的技艺在她手中愈发纯熟。

  “我们做饼不用一滴水,全靠牛奶、鸡蛋和黄油揉面,这样才够松软。”图雅边揉面边介绍,“小时候看阿妈做饼,觉得是最平常的事,现在才明白,这手艺里藏着蒙古族人对食材的尊重。”

  饼铛烧热,黄油融化的瞬间,奶香扑面而来。面饼烙至两面金黄,外皮酥脆,内里绵软,带着酸奶的微酸与黄油的醇厚。为迎合年轻人口味,图雅还创新推出奶酪芝士拉丝饼:“把蒙古族传统奶酪和西式芝士结合,没想到成了游客必点的‘网红款’。”

  来自北京的游客李萌萌举着刚买的饼拍照:“在抖音刷到好多次,今天终于尝到了!奶香味特别浓,面饼暄软不腻,回去要带给家人尝尝。”

  丰镇月饼:百年古法里的岁月温度

  若说黄油酸奶饼是草原的日常,丰镇月饼则是乌兰察布人刻在骨子里的集体记忆。

  月饼店内,师傅们各司其职:揉面、调馅、包坯,动作娴熟。案板上,小麦粉与纯胡麻油按古法比例混合,加水揉成面团,再包入蜂蜜、红糖调制的馅料,压制成圆饼后刷上蛋黄液,整齐码进长长的土炉。

  “咱丰镇月饼有260多年历史,靠的就是土炉和老手艺。”王师傅边揉面边说,“原材料得用本地的,连揉面的力道都有讲究——重了发僵,轻了不香,独特的加工工艺才让月饼有了香、酥、软的口感。”

  土炉旁围满了等待的市民。“小时候最盼中秋节,全家扛着面、油、糖去月饼店现打,刚出炉的月饼外皮焦脆,咬一口满是胡麻油的香。”市民刘伟回忆时眼里泛着光,“现在随时都能买到,吃的就是这个老味道。”

  随着“滋滋”声,第一炉月饼新鲜出炉。金黄的饼皮带着土炉烘烤的焦香,掰开一块,蜂蜜的甜润与胡麻油的醇厚在口中交织,朴实的味道直击人心。

  “除了传统口味,我们还研发了巧克力、奶酪等新口味。”月饼店负责人介绍,“2009年,丰镇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7月,丰镇市又入选‘月饼美食地标城市名录’。”

  乌兰察布的非遗美食,没有华丽的装饰,却以最本真的味道撑起了当地人的生计,更成为连接故乡与远方的味觉纽带。手艺人们用坚守与创新,让传统技艺在烟火中流转,将草原的文化密码融入每一口滋味。

  正如图雅所说:“做饼是手艺,更是心意。能让更多人尝到草原的味道,这份传承就有了意义。”(翟辉)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