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通辽

庆和村:新风拂沃野 文明润心田

  科尔沁区庆和镇庆和村以产业为笔、文明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先后荣获“通辽市美丽庭院示范村”“通辽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称号。2025年5月,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这里产业蓬勃、乡风温润、党员引领精神文明新风尚,正以昂扬之姿迈向文明和谐乡村新征程。

  庆和村深谙“产业兴则乡村兴”的发展密码,让土地生金、让资源增效。5000亩露地蔬菜基地里,大葱挺拔、辣椒火红,每逢丰收季便勾勒出“田畴织锦”的盛景;500亩桔梗等中药材在“林+药”立体种植模式下茁壮成长,沙棘林下间作中蒙药材,既织就生态绿网,又铺就致富金路。随着1200平方米冷库、药材烘干合作社相继落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鲜桔梗加工成干货后身价倍增,村民的“钱袋子”日益饱满。6400棵新栽苗木染绿村野,286盏路灯点亮夜幕,垃圾低温焚化炉“上岗”守护洁净,让庆和村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美丽蜕变。

  在庆和村,文明是浸润乡土的春风,更是凝聚人心的力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精神粮仓”,政策宣讲、农技培训、移风易俗等活动轮番上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诚信建设”“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让文明有“规”可循。“讲习夜校”半月开讲,干部专家坐堂授课,“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文艺汇演激情澎湃,“秋季村晚”热闹非凡,“移风易俗故事汇”传播新风,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厚植家国情怀。典型评选树标杆,“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年年上演,村集体以“真金白银”嘉奖榜样,让“向身边好人学习”蔚然成风,文明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庆和村是“耕读传家”奖学助农项目发源地,于2024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移风易俗典型百例”案例。自2022年开始,村集体出资5000元奖励考入山东大学的学子,点燃崇文重教“第一把火”;2023年,7名考入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的学子站上领奖台,接受来自村党支部的奖励激励;2024年,第三届庆和村“耕读传家”表彰仪式再掀热潮,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深植人心。由奖学活动延伸开展的“我的家风故事分享会”“好家风好家训”征集等活动,更让以文化人、以规育人,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在每家每户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厚植人才沃土,激发了庆和村乃至周边村重学重教、文明向上的良好乡风氛围。

  在庆和村的文明图谱中,老党员徐淑芳是一面鲜亮的旗帜。十载春秋,她的学习笔记里写满党的理论、政策感悟,字迹工整如刻,信仰坚定如磐。这份执着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后,成为全镇的“精神教材”,镇村居民口口相传:“看徐奶奶的笔记,就是看一名党员的初心答卷。”银发先锋传薪火,她主动与年轻党员结对,分享学习心得、讲述奋斗故事。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晨读党章、夜学理论”成常态,党员干部的“书卷气”成为庆和村最动人的文明底色。

  从产业大棚到文化广场,从田间地头到学习阵地,庆和村用文明之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站在“全国文明村”的新起点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纽带,让文明新风劲吹阡陌,让和美之花遍开乡野,为切实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李晨昊)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