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科左后旗,大大小小水域波光粼粼,涌动着别样的生机与活力。曾经被忽视的水面资源,如今正以多元姿态融入发展脉络,科左后旗正用创新实践让更多水域成为承载希望的发展载体。
市场运作激活“沉睡水面”
“我们这里的水质好,鱼蟹品质高,销路根本不愁。”阿都沁苏木洞胡勒嘎查脱贫户布和白乙拉激动地说。2024年,布和白乙拉与其他4户村民一道,承包了嘎查26亩集体水面,尝试生态鱼蟹混养,第一年便获利近3万元,让日子更有奔头了。在阿都沁苏木,随着集体水面的活化利用,这样的增收故事正不断涌现。全苏木78个集体水面、1.9万亩“沉睡资产”,正通过公开招标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苏醒。目前,12个条件成熟的水面已成功对外承包,年承包额达15.75万元,直接带动人均增收超千元。
盐碱水域产出“内陆海鲜”
走进巴彦毛都苏木,2600亩盐碱水域养殖基地正迎来水产生长的关键期。水面下,万尾海鲈鱼摆尾畅游,18万尾南美白对虾穿梭觅食,50斤脊尾白虾幼苗自在生长。这些曾经依赖海洋环境的生灵,如今已在这片内陆水域成功“安家落户”。这一切得益于一项组团式定点帮扶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帮扶团队、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的科技帮扶项目,通过调控水质、改良水域环境,让海水物种在盐碱地水域“安营扎寨”。目前,前期投放的海鲈鱼苗和脊尾白虾苗生长状态良好,为内陆盐碱地的生态与经济双重激活提供了全新可能。
支部领办闯出“致富新路”
在甘旗卡镇哈布哈嘎查虾蟹综合养殖基地里,克氏原螯虾苗与中华绒螯蟹苗在水中欢快游动,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景。这是哈布哈嘎查党支部以领办促发展的生动实践。哈布哈嘎查党支部主动牵头将1200余亩闲置水域打造成特色养殖基地,从优质种苗的筛选引进,到智能化养殖技术的落地推广,每一步都有支部的统筹推动。按估算,小龙虾每斤售价40元,总产值有望突破220万元;螃蟹每斤售价90元,总产值预计超380万元,整体总产值将达600万元左右。“村集体占股20%,乡亲们既是股东又是工人!村集体闲置资金投入基地,每年可获20%分红。村民务工能得稳定收入,还能跟着技术员学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底气,这是集体、村民‘双赢’的好事!”该村党支部书记包连山说。
科左后旗通过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路径开拓,让沉寂的水面变成了流动的财富,书写出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生动篇章。(贾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