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语言文字筑心桥 文化薪火润北疆

  晨光穿透玻璃窗,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投下斑驳的光影。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的孩子们正襟危坐、目视前方。近日,一场以“诵读中国”为主题的经典诵读大赛在这里举行,小主持人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拉开了本次大赛的帷幕,稚嫩的童声与千年的文脉在此刻交织成动人的和弦。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五年级一班学生张文卿的朗诵,赢得满堂喝彩。“我喜欢《木兰辞》,她一个女儿身,却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我被她的勇猛深深感动。”张文卿说,“感谢学校举办这次活动,能够让我用国通语展示自己喜欢的作品,也希望自己将来能像木兰一样,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连接各族人民心灵的桥梁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学校的每个孩子都是推广宣传员,我们结合4·23世界读书日和每年的推普周,通过经典诵读、讲故事、规范汉字听写诗词大赛、现场作文比赛等活动,大力提升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水平,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热爱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乌拉特前旗第三小学教务副主任高琴说。

  本次大赛还设置了汉字听写、飞花令、典故溯源等环节。“请听写:筚路蓝缕。”随着评委老师的一声指令,50余支铅笔同时舞动。孩子们抿着嘴唇,腕底藏锋,一个个工整有力的“缕”字渐次成形。

  “孩子们现在能用国通语讨论《论语》,用规范字书写《楚辞》。”高琴轻抚着教室墙上的学生书法作品说道,“这些横竖撇捺里,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据悉,自治区启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工程以来,乌拉特前旗针对中学、小学、学前不同学段学习语言特点,借助智能化手段,为师生提供规范的语言评测体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资源,打造学前智能助教系统、中小学语文专题课堂、统编教材备授课系统,在常规教育教学中渗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全旗各学校、幼儿园均开展了以广播、诵读、书写、“啄木鸟纠错”等为主题的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法一办法”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全旗师生及家长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暮色渐浓,校园广播站传来《诗经·小雅》的诵读。参加比赛的孩子们三三两两走过刻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景观石,他们书包里装着《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也装着北疆儿女对中华文化的深切认同。正如参赛宣言所说:“我们要让国通语成为心灵的通行证,让规范字成为文化的接力棒。”(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薛来  实习生  曹雨婷)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