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强化科技创新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核心提示】

  ●牢牢把握关键核心技术这一“国之重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助力打造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坚决打破阻碍科技创新的制度瓶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打造一支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正持续催生新产业形态、重构新商业模式、提升新发展动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持续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环节。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牢牢把握关键核心技术这一“国之重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面向国家紧迫需要和战略需求,锚定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加快建立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积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同联动,充分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

  加大基础研究力度。要立足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需求,聚焦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等领域,在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和自然规律方面开展系统研究,鼓励、支持和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多方资源进行科研攻关,朝着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研究领域聚集,切实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加快布局和实施一批重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着重培育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实现重要领域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突破。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重点突破方向,主动设计和积极争取承担重大基础和前沿科研任务,最大限度地推进资本、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交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优化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方式,积极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放大效应,建立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对重点高精尖项目的早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助力打造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领域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把握科技创新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下好产业转型升级“先手棋”。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突出优势和集成创新能力方面的强大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等重点科技任务,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加速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密切合作,鼓励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赛马争先”“公开竞争”等方式,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机制,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围绕产业科技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技术转移的服务网络,通过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国际技术交易网络平台,鼓励、支持地方和有关机构建立完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信息对称与流通。构建技术服务市场生态,通过引入专业的技术经纪人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经理人工作站等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创新供需双方提供精准化服务,减少转化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与风险。同时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为科技成果的孵化、中试、产业化等阶段注入充足资金,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门槛。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坚决打破阻碍科技创新的制度瓶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

  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坚持以企业需求点为政策导向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科技金融等政策措施,逐步构建多维度的政策资金保障体系。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赋予科研人员在技术、经费、资源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筑牢制度保障基石。

  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科技评价“指挥棒”作用,将评价导向聚焦于科技创新的质量、绩效及其贡献,逐步建立起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分类评价体系。在项目评价方面,制定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制度,细化自由探索型与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标准,针对非共识项目探索建立专门的评价办法;在人才评价上,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同向发力、双向而行,尽快形成以创新成果、专业水平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方式,构建适合科技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构建公平高效的市场化营商环境,着力健全公平准入制度,完善政府采购机制,优化集中采购定价机制,加强对采购创新产品的支持和引导,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市场上获得合理回报创造更好条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探索行政执法机关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规范执法办案程序,提高法定赔偿限额,全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

  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打造一支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

  深化人才自主培育。优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注重科学精神与创造性思维养成,加快实现从“孤岛式”培养结构向“融合式”培养结构转变,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才融合、校企联合上下功夫,培育造就大批青年科技才俊。强化科技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制定举荐企业评价标准,给予高贡献、高成长性企业人才自主推荐权,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高端人才举荐制度,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提升人才使用效能。构建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推行目标责任制与“军令状”机制,激励科技领军人才领兵挂帅。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避免求全责备,鼓励科研人员勇蹚“深水区”、敢闯“无人区”,保护好他们的拼劲、闯劲、韧劲。加大科研创新减负力度,减少形式化学术活动、应景性应酬活动、不必要评审活动,让科研人员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确保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

  强化人才价值激励机制。加快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为人才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健康、文体交友等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厚植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沃土。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科技领军人才、骨干科技人才工资水平,突出薪酬、岗位、福利、职称评定等全过程激励,更好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作者:杨明芳 李鹏飞,分别系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教授、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