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快推进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党建引领,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共融
党建引领是实现对基层有效治理的最大优势,也是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根本保障。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多民族社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进步的家园,要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实际效能。
坚持党建引领,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共融、共同发展进步。要以党建引领促共居共学。依托主题党日,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设计“分众化”宣讲形式,提升宣讲针对性;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改进社区工作的实际举措,通过联合社区包联单位、驻区单位、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开展惠民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让社区居民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爱。要以党建引领促共建共享。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区工作者用心用情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打造“草原枫桥”“红石榴议事厅”“党群积分超市”等社区治理党建联建品牌,在改善邻里关系、增进邻里和谐、促进民族团结的同时,推动各族群众参与到安全管理、文化建设、矛盾调解等社区治理实践中。要以党建引领促共事共乐,充分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功能,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集党员群众教育、矛盾纠纷化解、志愿服务、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温馨家园。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节庆、各民族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参与度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服务群众,持续提升社区凝聚力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持续提升社区凝聚力,增强居民归属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奠定群众基础。
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抓手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党建+服务”模式,持续提升党员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品牌化水平。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把服务各族群众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情感上亲近群众,在行动上服务群众,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以为民服务“近一步”实现群众幸福指数“升一度”;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提振社区工作者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通过定期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表彰那些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工作者,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更多人投身于社区服务事业。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围绕“一老一小”、物业服务、文体惠民等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鼓励社区行政事业单位、公益团体、企业等广泛参与社区服务,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重点将资源向老旧小区、城中村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社区倾斜。根据社区发展需求,推进健身娱乐设施、新能源充电桩、垃圾分类设施等建设,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便利性。
改革创新,提升社区治理社会化水平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强调“要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社会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从而深入推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建设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要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起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区治理体系。要着力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构建“一站式受理”和“一网式联动”的智慧平台;充分运用数智技术,创新组织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机制,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创新网格化治理模式,科学规划网格功能。构建“党建+网格”“网格+大数据”等治理模式,将与社区各族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融入网格体系,从而提升社区的服务效能与水平。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激发社区活力。通过搭建议事亭、设立文化工作室、创建人民调解室等途径,拓宽各族群众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持续提升社区治理的社会化水平。
丰富形式,增进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能够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引导社区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始终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进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关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社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充分挖掘各民族在文化、饮食、风俗习惯中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讲好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进的故事,画好最大同心圆,让“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在润物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整合社区辖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社会组织等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基层“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等阵地作用,整合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技艺,不断推出“非遗进社区”“非遗+研学”等模式。借助大数据精准匹配各族群众文化需求,配送“非遗文化夜”“社区电影周”等文娱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场所,定期举办民族团结文艺汇演、联谊交友等活动,让社区居民享受到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服务,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民族节庆、文艺演出、手工艺展示等,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尊重。同时,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自发成立文化团体,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中,推动社区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作者:高岩,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